台灣版「放牛班」——寇順舉牧師和他的兒童合唱團

1
1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老師馬修和孩子們在合唱團發生的故事,感動著無數影迷。而在台灣一個偏遠的山裡有一個真實的「放牛班」。

不同於電影的是,它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一位目前已經80多歲的老牧師和已經侍奉超過16年的合唱團,成員們大都是台灣的原住民孤兒。感動人心的讚美詩《那雙看不見的手》,正是出自這個合唱團。

六龜山地育幼院是楊煦牧師夫婦於1955年創辦的,至今已有60年的歷史。在楊煦牧師夫婦心中,只要是人,都是神所創造、所愛的,不分山地人,殘疾人或平地人,皆有所養。前後超過六百名孤兒在六龜山地育幼院被撫養長大成人。現今育幼院仍一直維持收養有一百名左右的孩子。楊煦伉儷均於2013年5月逝世,而原住兒童合唱團正是出自這個育幼院。

為什麼成立六龜山地育幼院合唱團?

台灣原住兒童合唱團,原名「台灣六龜山山地育幼院合唱團」,創辦人是目前已經80多歲的老牧師寇順舉。在GOOD TV的《真情部落格》中,寇順舉牧師講述了這段經歷。

寇牧師曾在美國牧會30多年,退休後回到台灣來訪問一些老朋友,其中包括楊煦老牧師。他看到六龜山地幼兒園的孩子非常的可愛,而原住民有天然的美聲,實在是很好的合唱團的材料。

寇牧師曾受教於意大利名師的弟子,學習過美聲發聲法。當時寇順舉牧師心裡就有個感動,想要把過去所得到的留在六龜給這些孩子們。於是寇順舉牧師在高齡70歲的時候,因著六龜山地幼兒園的創辦人楊煦牧師的懇託,於1998年5月成立了合唱團。

而寇牧師有感動確定要持續的服侍合唱團,與現在大家熟悉的那首原住民兒童合唱的,感動過無數人的詩歌《那雙看不見的手》有極大的關係。

因詩歌《那雙看不見的手》經歷「五旬節的火」

看過原住民孩子們流著眼淚唱這首讚美詩的人,無不感動。而實際上,這首詩歌詞曲作者不祥,過去數十年都被當作流行歌被傳唱於台灣原住民各山地教會中。後來寇牧師發現這首歌的內容讓自己非常震撼,是一首很好的為神做見證的歌曲,就重新詮釋了這首歌,給孩子們唱。

開始孩子們只是把它當作一首很好聽的歌,唱完了也就把它丟下了。聽的人也覺得「你唱得很好聽」鼓鼓掌就完了。但是寇牧師説:「但我的心裡不滿足,我想我來的目的,那麼遠坐飛機來,然後辛苦的訓練,只是讓你唱一唱好聽的歌,讓人鼓鼓掌。這個對我來説,意義不夠充分。」寇牧師希望得到確據,神真的使用他和孩子們一起繼續唱下去。
於是寇順舉牧師向神禱告:「神啊,你為我們做了這麼偉大的工作,這麼感動人的一個十字架的過程,居然我們的孩子沒有一點的感動,以至於讓我們的聽者得不到任何屬靈的祝福。真是可憐,神啊,你憐憫我,我怎麼這麼笨,我居然教不好這些孩子。」

那一天寇牧師很自責,禱告完了,孩子們也在流淚。寇牧師就給孩子們講神的愛,耶穌基督跟我們的關係。那天他們沒有練歌,兩個鐘頭一直交流。

從那天晚上開始,當唱這首歌的時候聖靈動工,孩子們自己感動得掉眼淚。首先是站在第三排的一個男孩子,開始大聲的哭泣,老師以為他生病了,轉到他後邊詢問他,要把他扶下來,男孩説「我不是生病,我是感動得掉眼淚。「老師讓他繼續唱,他就感染到他旁邊的兩個男孩,早期的合唱團一共4個男孩。然後這個感動從第三排傳染到第二排,再往前推到第一排,到指揮,寇順舉牧師也跟著掉眼淚。彈鋼琴的、小提琴手都被感動落淚。整場,所有練習的人,大家都感動得掉眼淚。

那晚每一個孩子都是很興奮,又很感動。對於那天的感受,寇順舉牧師形容説:「就像五旬節的火一樣。」也因著這個經歷,給寇順舉牧師繼續服侍的理由:「我會再來,我知道神給了我證據,我們有了這首歌,以後就靠這首歌,我們就值得為它付出一生的時間。」

1
1

孩子們的心靈因詩歌得到醫治

合唱團的孩子們唱這首歌時不只是在詮釋歌曲,感動別人,上帝也在詩歌裡面,不斷醫治孩子們的心靈。寇牧師舉例講到其中一個孩子,在原生家庭的遭遇很苦,常常遭遇家庭暴力,常常活在恐懼裡面,不知道自己會遭遇什麼待遇,是不是會一直灌他喝水,喝水過多也會致死。或者什麼時候用摩托車的排氣管來燙他,他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這些恐怖的事情。他一直在反抗,即便到了育幼院。剛到育幼院的時候,老師説:「你們各人要保管好自己的杯和碗筷。「他就會故意的把碗筷在地上砸碎,類似的問題很多,導致老師們都很頭痛。

有一天,有客人到育幼院時正在放孩子們唱歌的錄影帶給客人聽,聽到《那雙看不見的手》這首歌,這個孩子就一直掉眼淚。後來寇順舉牧師瞭解了孩子成長的背景有心照顧這個孩子。後來邀請了這個孩子到詩班和合唱團來,孩子一直唱到高中,才回到自己的家裡去。並且很想再回到合唱團,為主做見證。寇順舉牧師説,這一類的孩子和故事在合唱團裡很多,唱詩班對孩子們的改變也是非常奇妙的。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他們的生命改變,生活改變成為品學兼優的孩子。

合唱團在全球各地巡演

走出去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起初在沒有任何經費的情況下,楊煦老牧師很行讓孩子們的歌聲去祝福更多人,因此是單憑著信心出去的。第一次去美國教會做巡演的時候,行程路費是旅行社墊付的,近100萬台幣。合唱團所有的演出都是免費的,沒有任何條件的到邀請他們的教會去演出。結果後來得到的奉獻,支付了這100萬還有餘。此後的很多次外出演出,都是旅行社先墊付費用。

1998年至2015年間,合唱團在中國大陸、台灣、美加、港澳、星馬、韓國等地演出。孩子們以純真的歌聲博得極高評價。

如今16年過去了,合唱團成員共35人,依舊是寇順舉牧師予以美聲發聲法訓練著孩子們。他們的讚美打動過全球各地無數人的心。

  •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國聖經協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簡稱ABS)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運動、冥想或與朋友相處,閲讀聖經在減輕壓力、緩解焦慮和孤獨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種更有效的自我關懷方式。

  • 美國教會借匹克球運動拓展社區與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運動,如今約有近2000萬人參與。而如今,教會也開始利用這項熱門運動建立社區關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

  • 唐崇榮牧師發文悼念:約翰·麥克阿瑟安息主懷,享年86歲

    「如果你還不認識約翰·麥克阿瑟,那你可能尚未意識到他為這個世界帶來了多麼巨大的貢獻。他留給世界的是一個滿載講道與寫作的屬靈遺產。」印尼佈道家、STEMI國際事工創辦人唐崇榮牧師説。

  • 專訪華人護教學者駱德恩博士 為辯明真理尋索「不信的理由」

    華人護教學學者駱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新出版英文新書《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謹嚴的學術思維、深入淺出的文字,將多年來刨根究問的難題逐一解答。《基督日報〉訪談駱博士, 對他為何投身護教學、護教方法以及他的文化護教使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 約翰·派博:關於全球宣教與狹隘的民族主義

    「9·11」事件之後,這個世界更需要被提醒:美國人並非等同於基督徒。我們「首先不是美國人、加拿大人、英國人、俄羅斯人,或尼日利亞人。在每一個國家,我們都是寄居者。我真想站在高樓頂上,對所有民族主義傾曏者大喊:『在每個國家裡,我們都是寄居者!』」寄居者,意思是「在美國,我也是一個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