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6月4日,發生在中國天安門的著名民主運動改寫了一個名叫張伯笠的青年的人生,他是當時主要領袖之一,之後力盡逃亡、苦難重重,最終歸向主懷成為牧師,奔走世界各地,帶領眾多華人信主。
張牧師5月下旬亦曾來到馬來西亞,在新山、吉隆坡兩地的教會分享信息,造就信徒。5月24日晚,他來到吉隆坡SIB教會,以自己踏上獻身道路的曲折經歷見證分享説,我們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是每個人都是鷹,要相信神都會我們飛起來。最後,呼召時,全場幾十人站到台前,張牧師一一為他們按手禱告,不少人感動流淚。
基督徒的成,不是世人所謂的成
,而是神看我們的成
;我們是鷹,要關注天上的事
張牧師首先針對很多眼下基督徒受金錢、權力、地位等迷惑的現象説起,他説,我們基督徒的成,不是世人所謂的成
,而是神看我們的成
;就好像創世紀中的約瑟一樣,聖經上説他盡都順利,可其實他遭遇過許多苦難:被弟兄賣、受誣陷、下堅牢……順利不是世人眼中的順利,而是在永恆中的順利,是神看我們順利。我們雖然遭遇很多患難,但是生命重新被建造起來,這才是真正蒙恩的。但是如果我們辛辛苦苦,卻不是合乎神的旨意,最終回頭一看沒有什麼是可以留下的。
張牧師接著以一隻鷹的故事進一步展開當晚的信息。他説,有個農夫在野外隨手撿回一隻雞模樣的動物回來,把它放在家裏的雞禽中養著。有個植物學家偶然來,看到,就告訴農夫説,這不是雞,而是鷹。農夫不相信,説「它哪裏是鷹,分明就是雞嘛,你看他從來不看天,只是低著頭在地上找吃的。」於是,植物學家把這只 「雞」抱到屋頂上扔下來「,雞」撲稜就摔了下來,農夫大笑。過了一段時間,植物學家又來,再把「雞」從屋頂上扔下來,「雞」的翅膀拍了幾下還是掉了下來,農夫仍舊不相信這是鷹。再過了段時間,這位植物學家又過來,這次他把「雞」的眼睛朝向太陽,當「雞」看到太陽時,它裏面鷹的心就動了,展翅高飛,再沒有回來。
張牧師鄭重的對台下的會眾説:「你們是鷹,不是雞,所以要關注天上的事情,不要關注地上的事情。當你知道你是鷹的時候,就能夠展翅高飛!」
一農村女信徒的樸素愛心令他首次認識基督教:「你不被通緝,我還不可能見到你,是上帝把你帶過來的!」
之後,張牧師分享自己由「雞」成「鷹」的見證。他説,17年前他曾經就是「雞」,整天關注地上的事情,也做的非常成央A比如想做文人,他25歲就獲得了文學獎,當時的作品就收錄在現在大陸的教材書裏面;對民主自由很熱衷,於是20多歲就做了民主大學的校長,跟他對話的都是總理一級的,他也曾經以為自己是總理了。結果,「槍一響,我什麼都沒有了,開始逃亡,也第一次思考人死了去那裏,共産主義的教育是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可是當逃亡每天面臨著死時,真的很害怕死了什麼都沒有了」。
在逃亡中,他住進了東北一個信耶穌的農村婦女家裏,這位姐妹成為他第一次接觸基督教的橋梁,姐妹的愛心也讓他看到基督徒的不一樣。當時,他有很多「鐵朋友」,但是那時請求幫助時,他們的眼睛都不敢看他,他形容説「找一個朋友丟一個朋友」。可是這個婦女一點都不害怕,對他很好,女人家很窮,她卻殺了僅有的幾只雞給他熬雞湯。張牧師很不理解她為什麼對他那麼好,因為毛澤東曾説「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美國人也説「沒有免費的午」。
有次,化名「王老四」的張牧師問她:
「姐姐,你知道我是誰啊?」
——「你不就是張伯笠嗎?」
「原來你知道我的真實身份?」
——「你的照片不是上電視了嗎?」
「姐姐,人家上電視是好事,我上電視不是好事,那是通緝令,我是被通緝的!」
——「管它什麼令呢,反正上電視不容易。你不被通緝,我還不可能見到你,是上帝把你帶過來的!」
這是張牧師的第一次從別人口中聽到「上帝」兩個字,「那時候我的心就向上帝敞開了!」後來,這個農村婦女給張牧師一個手抄本的《約翰福音》,開頭第一句「太初有道……」就抓住了他,讓他開始曉得道原來就是耶穌基督。後來,張牧師偷渡到蘇聯,之前這位婦女給他擀麪條,一邊擀一邊掉眼淚,説「老四,我不能再幫你了,外面到處有野狼。你要禱告,耶穌必定會幫助你!」
絕望時聽見神的呼召:主耶穌…只要你讓我活過一天,我會獻上成為活祭
當晚淩晨三點鍾,張牧師開始偷渡,用了艱難的6個小時,終於逃到了蘇聯邊境,連驚嚇帶緊張,他身上都是汗,本來東北的天凍得「鬼都呲牙」,隨時可能凍死,他想還是跑回去吧,但當時又颳起很大的雪,所有來得腳印都被雪覆蓋了,前面也不知道怎麼走。絕望中的他想起了禱告:「主耶穌,我雖然不認識你,但是求你認識我,只要你讓我活過一天,我會獻上成為活祭。」當時,他連「活祭」是什麼意思都不明白,但是卻清楚的聽到神的呼召:「張伯笠,你以後要為我的命到處奔走!」
第二天,張牧師被一羣挖草的蘇聯人挖了出來,他早已在零下40度的雪堆中埋了20多個小時,身體僵硬。這些人本來一個月就拉一次草,但很奇妙的卻救了他。張牧師看到神的作為,當時就徹底信了主。這些人把他交付到蘇聯軍方,住進監獄,連牀單下面都是一灘灘的血跡。但是,張牧師卻心中充滿喜樂,他裏面感受到神的大愛,非常想和人分享,卻沒有人聽他説。
他高興的唱歌,平安的睡去。因為雖然身在最恐怖的監獄,卻看到神的作為:「我禱告不要凍死,有個安全温暖的環境,果然今天有了,監獄裏面環境温暖,外面又有一班士兵保護著。」張牧師説到這裏,感慨的説:「我們在困難時,要看到神的作為,不要看環境,只看耶穌、主的愛。基督徒的喜樂不是環境給你的,而是從心裏面開始的。不論環境如何,主的愛激勵我們,我們就有喜樂,是從裏面來的喜樂!」(續)
Dorcas Lim, Emily Wong 採訪, Emily Wong 撰寫
-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屏幕主導的時代,久坐不動是常態。大衞·馬西斯牧師(兼作家)經過十年規律運動與靈性默想,開創性地提出「運動神學」——基督教的運動觀。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暫譯《運動神學簡論》)將聖經智慧與現代運動科學相融合,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實踐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
-
被禁普林斯頓大學女子田徑賽 跨性別運動員興訟
一名自認為女性的男性運動員,因被取消女子田徑賽的參賽機會,現正向普林斯頓大學及相關體育官員提出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