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群牧师
耶稣说:"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远在一八七一年,威廉•奥司勒儿(Sir William Osler)在医学院求学时,这一位医学生曾经为著考试是否能过关、为著将来要作甚么、人生往哪里去、如何建立前途事业等类的问题深深愁烦。一天,他在一本巨著(一四六六页)有关多马•凯里勒(Thomas Carlyle)生平的故事中,读到了二十一个字,想不到那一句话,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救他脱离了愁烦而踏上了成之路。他不但成为一代名医,他也是美国今日著名的 •霍普金医学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的创始人。
那么,奥氏在年轻时代,使他踏上成之道的二十一个字(英文)究竟是哪几个字呢?今试译如下:
"我们主要的任务,不是为著朦胧的远景而浪费光阴。乃是要专心地从眼前著手去做。"(Our Main business is not to see what lies dimly at a distance, but to do what lies clearly at hand)
这一句名言跟我国俗语所说:"远处著眼、近处著手",以及胡适博士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很相类似。当我思想这句话的原意,我发现有二个要点:
一、在日常生活中,事情"主要"和"次要"必须弄清楚。而且,要有使命感。脚踏实地地先去做主要的事。
二、高瞻远瞩是必须的。但是不要变成纸上谈兵。为著未来愁烦而浪费了光阴。
可惜,人的本性常容易倾向愁烦。有一位名叫(Louis T. Montnant)的说:"愁烦使我失去了十年光阴。"(Worry caused me to lose ten years of my life.)
远在一八八九年,美国「成月刊"的名记者蜀埃沙(Theodore Dreisey)为了要访问发明家爱迪生探求"成
之道"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守候在他实验室的大门前。一天,被他拦截了爱迪生,蜀记者问他:"什么是成
的最主要的条件?」
爱迪生回答说:「不断地孜孜不倦集中精力去解决一个难题。」他又说:「……自清晨七点至夜晚十一点,在这整整十六个小时内……人们在这段长时间里做了不少的事情,而我却只集中在一件事上。全神贯注向某一方向,为某一事件努力。这样,肯定会获得成的。」
奥司勒儿与爱迪生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有关「成之道」的见解却是一样的,你有甚么感想呢?
作者为本报专栏作家
-
香港一牧者解析"离堂文化" 敦促传统教会自我改革
研究历时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会普查》数据上月底发布,引发关注,显示香港教会正面临明显的"离堂趋势"。
-
在教会谈论政治可以吗? 台湾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议题难以避免,对"教会里对是否应该谈政治"的问题,众说纷云。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群体中面对政治讨论?台湾基隆教会本堂传道庄迺民近日在YouTube频道提出三大思考重点供信徒参考。
-
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与新教信徒
根据德国"世界观信息服务"(Fowid)研究小组2024年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无信仰人群成为该国最大的"宗教"群体。
-
中国宗教局五月起强化规管外国人宗教活动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4月1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新规例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2010年后,宗教局再次修订《实施细则》,进一步规管境内外国人的宗教信仰活动。
-
中梵主教任命协议、祝福同性伴侣:教宗离世留下的争议
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在刚过去的复活节星期一清晨离世,他在任时与中国政府签署《中梵双方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简称《中梵协议》)引来主教任命问题,而批准神父为同性伴侣祝福亦备受福音派人士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