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學研究院自今年5月餘傑事件後,於7至8月號院訊再次正式交待事件。
中神於最新的《中神院訊》裡登刊了涉及事件的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慶球博士的文章,詳述整個事件的經過,唯其論點與其5月19日所發表的「餘傑到訪取消因由」差別不大,未能為事件提供進一步回應。
他覆述,與餘傑三月在香港中文大學聚會裡認識,餘傑表示希望有機會多學習神學,故此安排他以旁聽身份參加6月份的暑期神學研習班。文中強調該研習班是與內地大學作學術交流,與內地教會及政治因素無關。
他在解釋取消餘傑旁聽課程的原因時表示,其唯一考慮是「餘傑在受到傳媒高度關注的情況下到中神旁聽,學院是否有把握令該博士後研習班能夠不受幹擾地進行。」並表示希望為研究生提供理想的學習環境。
事件中發出肇事電郵的中心代主任姚西伊博士亦終正面發出感想文章。他對整個事件表示遺憾,因自己一直對餘傑訪美之事無意作出評論,而坊間卻把事件簡化為學院因餘傑訪美而取消其訪中神資格,令事情鬧大。他又説餘傑訪中神純粹是「時機」問題,他期待再有機會安排餘傑來訪。
在事件發生後,姚博士一直以「事件已告一段落」為理由對傳媒的任何提問保持緘默。
中國家庭教會信徒餘傑於5月12日在美國對華援助協會網站上發表公開信,表示他與李柏光、王怡三人與布殊總統會見後不久,他即收到香港中神的電郵,内稱中神「鑒於近日引起廣泛關注的某些國際事件」而決定「暫時取消」他原定6月到港訪問研究的計劃。
這起事件引起香港及國際基督教界及輿論界的廣泛關注,一些評論認為中神此舉有損學術自由,並對香港教會的自我審查日趨嚴重、特區一國兩制遭到破壞感到憂慮。事發後數天中神一直未對事件作出解釋,直至5月15日院長周永健向學生發出電郵解釋餘傑事件,強調學院並未受到外界壓力。5月19日學院在其網站發出文章,表示「受到壓力」、「自我審查」或「危害學術自由」等評論純屬傳媒誤會,「並無事實根據」。直至7月初,中神終在院訊對事件再次作出交待。
中神曾對本報解釋,由於學院6月份忙於製作畢業禮特刊,故此選擇於7月份院訊登刊此回應文章。
-
《重審基督》作者史特博新書拆解瀕死個案 引證天堂存在
著名基督教作家的史特博(Lee Strobel)出版新書,以全新視角剖析瀕死經歷、神秘夢境等現象,作為不同宗教背景人士及基督教懷疑論者接觸基督教信仰的一個窗口。
-
劉彤牧師證道中剖析基督徒的「瑪利亞情結」與「馬大困境」
劉彤牧師在證道中剖析教會中常見的兩大信仰困境——「瑪利亞情結」(過度追求屬靈表象,輕忽實際行動)與「馬大困境」(忙於事工卻失去喜樂)。他強調,信徒應明白神的呼召、發掘聖靈恩賜,並在「熱情與世界需要相遇」的地界上忠心服事。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堅定支持羣體
皮尤研究週一(4月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執政表現。皮尤宗教與公共生活項目研究員奇普·羅託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項議題的支持率上顯著突出,該羣體絕大多數認可現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聯盟聯合推出眾多華人機構響應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將於明日五一勞動節首次啟動,在全球50多個城市同時舉行,以祈禱和慶祝活動在職場中點燃信仰。
-
台灣牧師吳惠蘭呼籲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領袖及華語教會羣體
在近日於巴拿馬舉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基督領袖會議)上,來自台灣的吳惠蘭牧師作為全球宣教領導層中的年輕聲音,為大會帶來嶄新視角。她呼籲全球宣教運動的未來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輕一代及華語教會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