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福音普传会﹙华传﹚总主任林安国牧师在《华传路》第63期里以"1+1.5+2"为题撰文,指出华人教会有流失"第1.5代"及"第2代"的危机,并提出一些建议。他最后以一句反问总结:"华人教会若不能留住青年人,华人的差传事工怎能推动青年参与呢?"
文中这样解释"1"、"1.5"及"2"的指的是:
「『1』」 是指第一代,从华人地区迁移至异邦的华人,仍以中文及中华文化为主。」
"『1.5』是指随第一代到异邦的儿女,他们对中文及中国文化有基本认识(这要视乎他们迁移时的年纪及家人对中文教育是否看重),但也接受了当地的语文及文化。这1.5代可说是华人文化及当地文化的桥梁人物,但他们也被两种文化边缘化,在两代及两种文化中寻索自我的身份及定位。"
"『2』指第二代,他们的肤色虽然是黄色,但内心及思想却随了当地人的颜色,或白或黑。这些华裔虽然是华人,但已远离了中国语言及文化,与当地文化认同,或被同化,有些甚至不想称自己为华人。"
文中指出,华人教会在这环境下难免遇到一些困难。一些教会为保留优秀的中国文化,坚持以中文讲道,令青年人避之则吉;另一些教会以当地语言传译华语讲道,结果令聚会冗长,两面不讨好。更有一些父母以让孩子多学中文为目的,结果令孩子对福音失去兴趣等等。
林牧师说:「我们应在文化的保持与下一代的信仰及灵命两者中选择,要那一方面为优先!」他引述有「教会增长之父」之称的马诱慦满u增长理论」的一条:「凡人皆不想跨离自己的单元到别的单元中信主及参加教会。」他认为不以中文文化语言为基础的1.5代或第2代已算为「另一单元」,因此宜因应他们的需要订出不同形式的教会崇拜。
他对挽救第1.5代及第2代从教会流失提出了4个方法:一,教会应让第一代及第二代的信徒以自己语言作崇拜,避免翻译,二,利用时间及地方的运动,让第二代对教会有归属感及感到被看重。三,以第1.5代青年为牧者牧养第2代青少年,使他们充当桥梁的角色;四,塑造了一间使第2代有归属感的教会,让他们为所属教会摆上。
林安国牧师指出,教会要"青年化"及"动力化"才能推动青年人参与宣教。他最后以一句反问总结:"华人教会若不能留住青年人,华人的差传事工怎能推动青年参与呢?"
"华传"在1995年创立于美国旧金山,以"奔向骨肉之亲,走遍人居之地"为口号,通过开荒布道、推动差传、出版差传刊物等方式,将福音的种子带到亚洲、南美洲、东亚及中东各地。华传十分重视华裔的新一代,视之为向宣教地广传福音的"生力军"。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坚定支持群体
皮尤研究周一(4月2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执政表现。皮尤宗教与公共生活项目研究员奇普·罗托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项议题的支持率上显著突出,该群体绝大多数认可现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联盟联合推出众多华人机构响应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将于明日五一劳动节首次启动,在全球50多个城市同时举行,以祈祷和庆祝活动在职场中点燃信仰。
-
台湾牧师吴惠兰呼吁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领袖及华语教会群体
在近日于巴拿马举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与亚洲基督领袖会议)上,来自台湾的吴惠兰牧师作为全球宣教领导层中的年轻声音,为大会带来崭新视角。她呼吁全球宣教运动的未来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轻一代及华语教会群体。
-
85岁华人名牧唐崇荣下周赴俄罗斯巡回布道 深入中亚挑战福音硬土
著名华人布道家唐崇荣牧师将于下周开启俄罗斯巡回布道之旅,以85岁高龄奔赴四城十场聚会。十场聚会中七场以华语主讲,三场采用英语宣讲并同步翻译成俄语及乌兹别克语,旨在突破语言壁垒触及更广群体。
-
更多青少年意识到社交媒体弊端 却难言"戒断"
虽然当代青少年不再热衷成为网红,但TikTok和YouTube已成为他们观察世界的"数字窗口"。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调查显示,越来越多青少年认识到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但距离大规模远离这些平台仍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