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学者何光沪公开信仰 社会对基督教不再"过敏"

何光沪
何光沪

中国著名宗教哲学学者何光沪近年渐渐公开基督徒身份。他近接受媒体访问指宗教信仰与宗教学术应并行不悖,又指随著公对基督教理解越来越多,认为社会已不再对宗教信仰"过度敏感"。

何光沪是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其妻是著名宗教社会学学者高师宁,是最早从事宗教社会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和研究的学者之一。他接受大陆共识网访问时解释了为何近几年才开始更公开地宣扬自己的立场。

他表示过去从未主动地公开自己的信仰是由于觉得这是私人的问题,但跟他关系较近的人早就知道他是基督徒,并且在接受一些相关主题的采访时他亦多次承认自己信仰。他说:"知道耶稣要求不应隐瞒信仰,但也记得他对法利赛人的批评,所以不喜欢那种成天“主啊主啊”的习惯。"

他又表示学术是"天下公器",作为学者,他认为学术应跟私人信仰应加以区别,以保持方法上的客观、中立、科学、理性,并尽可能排除信仰的预设立场。虽然很难完全做到,但他只能尽力而为,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允许对立意见发表"的态度。

他又提到自己现在对于公开谈论基督信仰时"不像以前顾虑那么多",他归因于近年来公众对基督教理解的人越来越多,学术界从几十年前基督教大体的敌对态度逐步走向理性和中立,进而理解和同情,民众也对基督教多了理解和包容,就是开始"脱敏",对督教不再如此"过敏"。他说:"基督教是现代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宗教,所有的国家都有基督徒,亚非拉美的基督徒比欧洲北美还多得多。现在任何地方任何社会有基督教,都是一种常态。中国人早该“不怪”了,早该摆脱偏见、待之以平常心了。"

他又提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基督徒人口已发展达七、八千万,几与法国相若,基督教已经成了这么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基督教已经是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其影响力和重要性往往与人数不成比例。他香港为例,少于5%的人口开办了全港近半中小学,并且在养老院、幼稚园、孤儿院、残疾人康复医院等社会服务事业上做出的贡献所占的比例极大。很多基督徒都是社会精英,企业家、律师、教师、公务员等。

他表示看到中国大陆的基督教也有朝社会上层发展的趋势,相信若有更好的环境的话,他们会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 约翰·派博:牧师使用 AI 写讲道稿是

    约翰·派博:牧师使用 AI 写讲道稿是"邪恶"的

    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各行各业中扮演著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也有牧师和基督教事工思考,AI 是否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完成讲道、教学和通讯的任务。然而,知名神学家约翰·派博(John Piper)对此发出了强烈警告,他甚至用"邪恶"一词来形容牧师使用 AI 生成讲道稿的行为。

  • “上帝不会犯错”:天生独臂女孩 用行动回应所有质疑

    凯特琳·帕维(Katelyn Pavey)是一个真实的励志传奇。她天生只有一只手臂,却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不仅打破偏见,还成功进入大学垒球队,实现了自己的运动梦想。她用自己的行动向质疑者证明:“上帝不会犯错。”

  • 背诵圣经的力量——写在"全美圣经比赛"之后

    《纽约时报》2024年11月报道了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行的第16届"全美圣经比赛"(National Bible Bee)。约360名儿童和青少年齐聚一堂,参与这项比赛,其口号是:“认识神的话语,并使祂被人认识。” 对于许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来说,最令人惊叹的是,在15至18岁组别的比赛中,参赛者需记忆近1,000节经文,总计超过20,000个单词。

  • 《大卫王朝》:大卫王的传奇即将登陆 Prime Video

    讲述圣经人物大卫从少年成长为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君王的剧集,《大卫王朝》(House of David),将于 2 月 27 日通过亚马逊 Prime Video 全球上线。

  • 孙东升牧师:基督徒如何合宜看待川普和白宫信仰办公室

    近日,华人牧者孙东升在其针对川普和“白宫信仰办公室”的评论中提醒基督徒要有合宜的看法,他提醒道:“基督信仰从来不是靠国家权力推动的,教会的复兴是依靠信徒忠心地持守圣经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