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福中心《使命门徒》Podcast谈论"未来学"对教会的洞见,未来学将未来视为多种可能性的集合,以更清晰的视角策划出周全的因应策略.面对未知的未来,圣经挑战信徒不要只顾眼前需要,思考更远大的事情,包括永恒的未来。
在节目,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董家骅牧师访谈国度远见会的吴国雄博士。吴国雄首先提出在未来学的领域中,未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延伸未来、希望的未来、可能的未来等概念。通过模拟四种不同的场景,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希望的未来是甚么样的,以及如果没有充分准备,该如何应对。这种清晰度的提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策划战略或策略。
未来学的应用与教会的挑战
未来学强调首先要全面透彻地了解未来,然后才进行策划。这种方法不仅针对单一情境,而是通过四个不同的视角,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目前的状况。在看清楚之后,再来进行规划,而不是制定四套不同的计划。
在教会中应用未来学时,会遇到不同的意见和挑战。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传统方法,而有些人则拥抱新思维。然而,总的来说,未来学与基督教信仰有著密切的关系。圣经鼓励信徒要有远见,例如歌罗西书3章2节告诉信徒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圣经中许多经文挑战信徒不要只顾眼前的需要,而是要思考更远大的事情,包括永恒的未来。
奥古斯丁的未来观
耶稣在马太福音24至25章谈到未来,特别是在24章32节之后,祂提到要从无花果树学一个功课。耶稣希望我们观察和学习,因为如果没有人在观察,就没有人知道发生了甚么。这种观察和预备的态度是未来学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吴国雄继续指出,从未来学的角度来看,预测往往假设只有一个固定的未来,而预备则考虑各种可能性。预测试图找到一个点或一条线上的答案,而预备则是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未来学最大的学术贡献在于它解决了对未来思考的根本问题:未来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三段式的时间分配,而是各种可能性的发散。
回溯至四世纪的神学家奥古斯丁,他在《忏悔录》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奥古斯丁认为未来不可能存在,因为它尚未发生;过去也不可能存在,因为它已经过去。因此,他提出未来是希望,过去是记忆的概念。这种观点将未来从外在的客观存在转化为内心的主观体验,为今天的未来学奠定了基础。
未来学的视角
未来学不再将未来视为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发展,而是看作各种可能性的集合。未来学家们使用图表和模型来分析、理解和模拟这些可能性,从而预见未来可能的情景。这种方法的英文名称"Futures"本身就是复数形式,强调了未来的多样性。
滚动式修正与疫情应对
董家骅回应指,在疫情期间,台湾等地采用了滚动式修正的方法,即随著疫情的发展不断调整政策。这种方法与未来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因为它避免了单一预测的局限性。当疫情爆发时,人们可能会有两种极端看法:一种认为疫情并不严重,只是过度紧张;另一种则视之为大灾难,认为必须立即采取极端措施。然而,随著时间的推移,疫情的发展显示了单一预测的不足。滚动式修正允许政策制定者根据新的信息和情况变化来调整策略,从而更灵活地应对疫情。
结论
未来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准备未来。通过考虑各种可能性,我们可以更灵活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这种方法与耶稣在马太福音25章中的教导相呼应,强调内心的预备和警醒。未来学不仅在学术上有所贡献,也在实际应用中显示了其价值,尤其是在疫情等危机时刻,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全面、更灵活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