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塔光網絡視頻研討會 裝備優質主日學教師

連線紐約與波士頓兩地三所華人教會的南塔光網絡視頻研討會於國殤節順利舉行,數十位有志投身主日學教職事奉的弟兄姊妹接受裝備,並現場演練以消化所學知識。

今年是主日學運動開創 233週年,時代變遷、尤其是遠離聖經真理的今天,教會世俗化日趨嚴重,教會如何評估主日學重要作用?教會的活動是否替代主日學呢?

如何看待主日學的根基作用?主日學和主日崇拜有何相異點?如何摆正主日學和主日禮拜的關係呢?

為何回應以上問題,紐約南塔光浸信會、以便以謝基督教會與波士頓林肯公園浸信會聯合舉行網絡視頻研討會,展開理論探討與實踐應用,幫助塑造今日優質主日學教師同工。

本次研討會由牧會與教育經驗豐富的南塔光浸信會主任顧奇偉牧師主領。他首先帶領大家回顧了主日學運動233年來的發展歷史,並介紹幾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約翰‧衞斯理(JOHN WESLEY)

顧牧師把約翰‧衞斯理稱為主日學的開路先鋒。喬治亞州的撒瓦拿是最早開始主日學的美國城市。1736年,作為年輕的聖公會牧師約翰‧衞斯理來到這裡向印地安人傳福音。

約翰‧衞斯理對兒童的福音工作很有負擔。他當時把教會的教理改編成教材,並於週六和週日向孩子們宣講。後來逐漸在美國發展成為轟轟烈烈的主日學運動。

羅賓特‧瑞克( ROBERTS RAIKES)

羅賓特‧瑞克是英國聖公會的牧師,對推動主日學教師培訓與教材發行不遺餘力。當時的報章還刊登他專供孩童阅讀的教材內容。

1783年11月3日,成千上萬的人效法特瑞克牧師,開始主日學工作。1831年,英國透過主日學每週招收125萬孩童,佔據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

菲‧思高特‧凱 (Francis Scott Key)

菲‧思高特‧凱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他曾在美國最高法院作證宣導外交使命,還是美國國歌的作者。他同時也是個基督徒,擔任300多人的主日學事奉,是美國主日學聯盟的發起人之一。

他提出一個橫跨美國東西南北的計劃,目標建立61,296所主日學學校,培養40多萬主日學教師、訓練265萬學生。結果他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完成這偉大使命,共耗費213萬美金。

施提芬‧潘克深(STEPHEN PAXSON)

施提芬‧潘克深是美國最偉大的宣教士之一,一生建立了1,314所主日學學校,學生人數多達八萬三千人。他生來有口吃,也是瘸腿的,但這些難處都無法阻止他傳神的話的熱情與行動。他作為宣教士一生在美國主日學聯盟服事。

慕迪( WDIGHT LMOODY)

慕迪是美國著名的佈道家,他世界性宣教的根基來源於主日學。當他還是男孩時,一位主日學老師造訪了慕迪打工的修鞋店鋪,帶領他信主。

之後,慕迪遷居芝加哥,參加巴爾地摩教會。他在理髮店等地開發了主日學等課程,後來小小地方無法容納多人參加者,他再次搬遷到北街市場街,成為美國最大的主日學校。他培養了多名主日學教師。1882年,他成立了慕迪神學院,帶領無數人信主。

介紹完主日學歷史奠基性人物後,顧牧師又從路加福音分享主日學與主日崇拜間的關係。他指出,主日學應該是建立穩固信仰根基,主日禮拜是透過敬拜、詩歌,見證和講道,加深信徒對主的認識。

雖然主日學和主日禮拜都是敬拜神,加深對主的認識的過程,但一個穩固的教會需要社區服務、接觸人羣,更需要外展性的主日學和週間小組來為他們排憂解難,回答他們的難題。

教會社區外展的方式名稱很多,比如主日學、團契、查經、週間聚會與門徒培訓等。它們之間有何不同呢?他引述一位美國主日學專家的説法指出,上述類型的聚會如果涵盖了下面的六個特徵的話,都可劃歸主日學的範疇之內了。

這六個特徵是:外展是事工的重點、慕道友可隨時隨地參加一個課程和小組活動、事工風格是建立神與人的關係、該事工是長期和不中斷的,事工的目的是為滿足教會的五大職能,而基本教材是以聖經為主的。

研討會上,顧牧師還用耶穌的六大教導方法演繹了講道大綱。他表示,耶穌的六大教導方法依然是今天福音教會主日學老師們該效法的主要方法。它們是:講座法教導(馬太福音5-7章)、比喻法(路10:25-37)、主題法(馬太22:15-22)、解答法(太16:13-19)、戲劇法(馬太21:12-16)與討論法(可10:17-31)。

顧牧師還簡述六大教導法的特色。他提醒説,在教會事工中,不能乾巴巴的使用講座法,而應該將佈道式和講座式結合起來,使得信息深入心田。

比喻法則要通俗易懂,恰到好處。主題法要清晰可見,適用信徒生活,畫龍點睛。解答法要簡明扼要,點到要害。

至於戲劇法可根據教會人員和場地和主日學小組長短來決定,而討論法可在主日學小組內展開,但一般不適合用主日禮拜的講道信息之中,一般可由講員自問自答。

最後,大家一致反映透過首次分享和練習受益非淺,在主日學上有新點子,制定新策略。三所教會一致決定,擬於7月底舉行第二次主日學教學視頻研討會。
  • 約翰·派博:牧師使用 AI 寫講道稿是「邪惡」的

    約翰·派博:牧師使用 AI 寫講道稿是「邪惡」的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其在各行各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也有牧師和基督教事工思考,AI 是否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完成講道、教學和通訊的任務。然而,知名神學家約翰·派博(John Piper)對此發出了強烈警告,他甚至用「邪惡」一詞來形容牧師使用 AI 生成講道稿的行為。

  • “上帝不會犯錯”:天生獨臂女孩 用行動回應所有質疑

    凱特琳·帕維(Katelyn Pavey)是一個真實的勵志傳奇。她天生只有一隻手臂,卻憑借堅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不僅打破偏見,還成功進入大學壘球隊,實現了自己的運動夢想。她用自己的行動向質疑者證明:“上帝不會犯錯。”

  • 背誦聖經的力量——寫在「全美聖經比賽」之後

    《紐約時報》2024年11月報道了在佛羅裡達州奧蘭多舉行的第16屆「全美聖經比賽」(National Bible Bee)。約360名兒童和青少年齊聚一堂,參與這項比賽,其口號是:“認識神的話語,並使祂被人認識。” 對於許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來説,最令人驚嘆的是,在15至18歲組別的比賽中,參賽者需記憶近1,000節經文,總計超過20,000個單詞。

  • 《大衞王朝》:大衞王的傳奇即將登陸 Prime Video

    講述聖經人物大衞從少年成長為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君王的劇集,《大衞王朝》(House of David),將於 2 月 27 日通過亞馬遜 Prime Video 全球上線。

  • 孫東升牧師:基督徒如何合宜看待川普和白宮信仰辦公室

    近日,華人牧者孫東升在其針對川普和“白宮信仰辦公室”的評論中提醒基督徒要有合宜的看法,他提醒道:“基督信仰從來不是靠國家權力推動的,教會的復興是依靠信徒忠心地持守聖經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