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市萬人遊行反墮胎 華人基督徒參與

大雨滂沱的週六早上,上萬人在三藩市中心參加「為生命而行」(Walk For Life)反墮胎大遊行,不少灣區的華人基督徒及牧者參與,為維護生命盡一份力。

自2005年起,美國西岸第一屆「為生命而行」大遊行在三藩市舉行,當時有超過7,000人上街。今年大會公佈參加人次達到35,000人,可見反墮胎運動的力量有增無減。特別是去年奧巴馬推出包括為墮胎者提供福利的健保改革建議,令保守派人士擔心墮胎會被普及化,甚至成為風潮,所以都更迫切地起來行動。

平等公義協會主席李少敏多年來一直支持「為生命而行」大遊行,負責向亞裔人士宣傳有關維護生命運動(Pro-Life),並促進他們的參與。本身為基督徒的李少敏也積極邀請灣區的華人牧者、信徒及基督徒醫生一起來參加,亦收到良好反應,在場有見從東灣及南灣冒著雨遠道而來的弟兄姊妹。

三藩市華人基督教聯會會長、聖公會日光堂的關燦康牧師明確地表達了對墮胎的立場。他説,無論是意外懷孕或是其他任何原因,都絕對不應該墮胎。因為十誡上列明「不可殺人」,對基督徒來説遵守十誡是非常基本的要求。而且墮胎不是意外,而是有計劃地殺人,是等同於謀殺的,所以絕對不能接受。

「神創造人,並創造萬物來使人生活得更好,但反而是人自己去殺害弟兄姊妹,奪取別人的生命,這是不對的。神把人的生命交付給我們時,我們應該要好好保護生命。」關牧師續説。

關牧師提醒説,如果考慮到孩子生下來之後真的沒法撫養,其實有很多服務機構願意幫助解決此問題,例如把嬰孩送給合格的家庭領養等等,所以千萬不要輕意選擇墮胎。

東北醫療中心註診的家庭科醫生夏恩瑞醫生是帶著一個很深的生命見證和感動來參加「為生命而行」大遊行的。她自己還在母腹的時候,就經歷過墮胎的威脅,差點就不能來到這世上。夏醫生在家庭五個小孩中排行第四,她的母親懷她的時候,家境比較窮困,父親擔心養不活孩子,就帶著母親找了醫生做了墮胎手術。但奇妙的是,母親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原來墮胎手術並沒有成,母親也終於生下了一個完整、健康、美麗的嬰孩。

後來,有人同情他們家庭的環境,就建議夏醫生的父親把她送給美國人,父親先去求問牧師「可不可以將孩子送給富人家,使孩子幸福」。牧師確切的回答他:「不可以,孩子是上帝賜給你們的禮物。千萬不要送給別人,上帝一定會供應你們一切的需要。」父親聽了牧師的話就有信心,沒有把夏醫生送給別人了。

夏醫生深深感到,自己每一天的生命都是神的恩典。她也會勸所有來診的病人打消墮胎的念頭,「要給孩子一個機會,即使本身有困難,但神是必有預備的」。

身為基督徒的夏醫生,引用聖經故事為例子説明墮胎的可惡。出埃及記記載,收生婆沒有聽法老的命令殺害以色列人的後代,但卻把以色列人的孩子一個一個接生下來,結果拯救了整個民族。這完全是出於敬畏神的表現。

「如果目中無神的話,也會變得目中無人。墮胎是不敬畏神、也是鄙視人的行為。」夏醫生説,「動物按著本性也不懂得墮胎,但人卻想這樣做,可以説墮胎是人自私的一種表現。」

若從醫學的角度出發探討墮胎的話,必須先解答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未出生的胎兒是否屬於人類家庭的一部分呢?」若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為了某人的利益去殺害這生命就是嚴重不道德的行為。夏醫生指出,我們不能説未出生的胎兒不是人類。即使是大小不同、所處的成長階段不同、處於腹內或腹外,胚胎、小孩或成人同樣都是有生命的個體,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

「有人説14週之內可以墮胎,但到了後期大一點就不行了…這話是完全不合理的,因為無論處於哪個成長階段,都是同樣的生命。」夏醫生反駁支持墮胎者的其中一個論調。

「醫生的責任是要給人生命。在美國,任何一個有機會懷孕的女性都是被看為兩個人診症的,為了要保護最小的生命。因此,美國總統、政府、和所有曾經宣誓的執業醫生在In God We Trust之下,是絕對不能支持墮胎的。」夏醫生説。

經常活躍於社區、爭取平等權益及公義的李少敏對於支持墮胎者所謂的「自由選擇權」非常有保留。「自由不代表我們可以做任何的事情,我們沒有權利可以殺人。」李少敏有力地説,「自從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墮胎合法化法律,每一日都有無數的生命無法逃脱被殺的厄運,殘酷的事情每天不斷地在發生。事實上,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都沒有墮胎合法的法律的。」

「生命是在神的手中,而不是人的手中;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都需要得到保護。」他説。

另外,他指出,奧巴馬新推出的健保改革建議中包括為墮胎者提供福利,這明顯是加重了納税人的負擔,「要所有人來負擔少數墮胎的人的費用是非常不公平的」。更讓人憂心的是,政府仍要削減1,000萬的醫療預算,提供墮胎者福利即意味著將要犧牲給長者的服務。

李少敏還希望華人社區關注一條重要的法案提案85號。該法案要求18歲以下未婚少女若做墮胎手術,需要在48小時前通知其父母,他順道呼籲大家支持以保護下一代。

「今天這麼多人來參加大遊行,並不只是為了反墮胎,這代表著很大的維護正義及基督徒的力量。非常高興看到這麼多人都來為主站起來。」李少敏遊行結束之後分享感受。

關燦康牧師認為華人教會一向較少參與公共活動或關注公共議題,這一方面是需要改善的。即使基督徒對一些事情有想法,都不會表達出來,但沈默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教會要支持公共活動,向社會發出正義的聲音。

據統計資料顯示,美國全國超過八成的墮胎發生在未婚媽媽身上;半數接受墮胎的女性年齡為25歲以下,其中33%是介乎20-24歲,其餘17%則是少女。

關牧師表示,比起反墮胎運動更為積極的,應該是在教會中推行生命教育。婚前性行為帶來未婚懷孕的問題,而墮胎往往成為了看似為「最簡單」的出路。因此,教會必須教導年青人貞潔的重要性,遠離婚前性行為,才可根本性地解決日益嚴重的墮胎問題。

  •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屏幕主導的時代,久坐不動是常態。大衞·馬西斯牧師(兼作家)經過十年規律運動與靈性默想,開創性地提出「運動神學」——基督教的運動觀。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暫譯《運動神學簡論》)將聖經智慧與現代運動科學相融合,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實踐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

  • 被禁普林斯頓大學女子田徑賽 跨性別運動員興訟

    一名自認為女性的男性運動員,因被取消女子田徑賽的參賽機會,現正向普林斯頓大學及相關體育官員提出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