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9日由台灣改革宗神學協會「珍愛家庭中心」舉辦的「心理學與聖經」研討會,邀請到長期投入聖經輔導事工培訓與推廣的林慈信博士主持,吸引许多對輔導事工有負擔的教會信徒、同工參加。
開場時林博士首先強調真正從事聖經輔導的人從來不會説所有的問題都是從罪而來,忽略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也鼓勵弟兄姊妹阅讀《都是腦神經惹的禍嗎?》一書,內中談到不少人身體和靈魂間奧妙的關係。
林博士表示這個講座不在批判主內同道的動機,也不全盤否認科學研究的結果、心理輔導的技巧,除非那有違聖經原則。「我們所批判的是世俗心理學的世界觀,即對『人是什麼?』、『問題從何而來?』、『答案在哪裡?』的認識。」
傳統心理學有三大學派,林博士介紹:1 眾所皆知的佛洛伊德,其認為人是一切慾望的組成,包括性慾和食慾;問題從宗教和社會對其的壓迫而來,解決之道在於藉助長期心理分析,使其慾望和壓力達到平衡。2 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以為「我」是過去一切經驗的組成,問題在無法達到自我,需要別人跟自己不斷告訴「我很好」(Positive Regard)。3 行為心理學,其主張人跟動物沒有兩樣,問題和解決之道可從對待動物中得到答案。
有好辯者稱上述心理學説亦為神給人普遍啟示的一面,林博士特別澄清,啟示一定是從上而下,而且是啟示神自己(羅1:18-20),「世俗心理學(哲學、文化)其實是墮落的人不斷阻擋神普遍啟示所發出的回應,不是普遍啟示本身」,林博士強調,「連影子都不是。」
因此林博士開始和會眾探討幾個著名的、對基督教心理輔導亦深有影響的觀念:一 不健全家庭理論。心理學家認為童年經歷影響人的行為與價值觀念,直到無意識、淺意識之中。而一般教會心理輔導也常討論原生家庭對人長成的影響,對此林博士提出檢討,首先是衡量標準過於主觀,人的一切行為是否都從原生家庭而來,學校老師、同儕之間難道沒有影響?又過度歸咎過去,是否讓人失去對自我行為的道德責任?
林博士指出「世俗心理學其中一項重要錯誤,是把人基本上只視為受害者,當所謂『基督教輔導』極力推行此觀念,使人的責任消除,人的尊嚴和改變生命的盼望也同時泡湯。」他強調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應只問誰傷害過我?」也要問「我傷害過誰?我如何回應別人對我的傷害、我的回應有罪嗎?」
林博士強調人怎樣回應過去的傷害是有盼望的,他舉輔導的實際經驗為例,面對心中的苦毒(無論向他人或自己),求神而來的能力赦免,並且不斷地用「感恩」來回應,「『感恩』是最能勝過內疚和苦毒的道路。」此外,林博士提醒弟兄姊妹要不斷讓神的話語充滿自己腦袋,如此才能趕走苦毒的思想。
《林慈信博士「心理學與聖經」研討會系列報導》
林慈信博士:基督教輔導應用心理學須合符聖經原則(2009.06.09)/三之一
林慈信博士:基督教輔導宜防備「自尊自愛」人本主義 (2009.06.10)/三之二
林慈信博士:省查「內在醫治」與「釋放事工」之存在問題 (2009.06.10)/三之三
林慈信博士鼓勵輔導同工首要立穩聖經基礎 (2009.06.11)/後記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