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年发动大众为基层儿童义务补习 传递上帝的"一团火"

一团火
一团火

人们常说:"没有免费午餐",但事实上香港不单有赚钱无数的"补习名师",亦有愿意无偿给予免费补习的热心人,在得到白白的恩典后愿意为上帝付出,至今为百多位孩子找到长期的免费补习。他还希望帮助更多基层孩子得到恩典,将来还"人情债"于社会。

他名叫梁启业。他是一名"80后"青年,自小家贫,一家四口挤在旺角上海街一个唐楼单位。爸爸在工厂打工,母亲有精神问题,常常带著他在街头捡垃圾。因这他三年级时被送进儿童之家,渡过了四年生活,在那里他得到爱,认识了耶稣。

今天已32岁的他只有中学学历,两次会考都不及格,在别人眼中他"输在起跑线",但却有宝贝藏在瓦器里。他两年前开始了"一团火义补计划",在facebook上"吹鸡",号召社会各阶层人士为基层孩子作免费补习。

这项计划看似一呼百应,实行起来殊不容易,除了要在网上宣传外,亦要招募有需要的学生。义工在街巿摆街站、贴海报、借用补习场地,亦要家访遴选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背后大量行政工作都无偿进行。迄今"一团火"义补共开了12班,有16个补习点,已有百多名儿童受惠,逾百名义工亦得著助人的快乐,果然是生命燃点生命。

他心中有"一团火",一方面来自曾将他从淤泥中带出的社工的爱,一方面来自基督的爱,亦有由于看到社会结构性贫富差距渐远而有的忧虑,他说:"我的愿意是缩减两类孩子的差距,让中产学会体恤贫者,同时帮助基层孩子往上流,他日影响社会。"

近日香港青年一代努力争取普选,梁启业亦希望更多人身体力行帮助下一代脱贫。港有但仍有500名儿童在轮候册上,他的工作仍需要更多人响应。有关"一团火义补计划"请到FB:facebook.com/onfire.hk

梁启业自述 (转自"一团火脸书")

一团火
一团火

我是梁启业,32岁,掹车边的80后。我只有中学学历,两次会考都不及格,却创办了"一团火义补计划",开了12班,为114名基层儿童免费补习。你一定会质疑,一个会考也不及格的人,凭什么替人补习?

但你若与我一样,自小跟妈妈在街头拾荒、长期营养不良,直至遇到一位社工才改变命运,你就会明白,我们这种基层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补习天王"的教育,而是有人愿意扶我们一把,让我们能够擡起头,知道前面仍然有路。

我的正职是教会青少年部干事,下班后全力搞义务补习计划,自2012年创办至今,已招募了逾百位义工,迄今开了12班,有114名基层小孩受惠,并有近500人正在轮候服务。不怕告诉你,我做这件事是因为觉得世界变了,变得扭曲,穷人很难有出头天,所以我想改变世界、拨乱反正。你可能笑我痴人说梦,毕竟我是社会上的"失败者",在起跑线上输了九条街,但我相信,我心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我把这项义补计划名为"一团火"。

遇到社工改变一生

我有这团火,只因体会过贫穷。32年前,我出生于新移民清贫家庭,爸爸是工厂包装工人,妈妈是主妇,哥哥大我一岁,一家四口挤在旺角上海街一个唐楼单位"后座",前座是某工会的单身男子宿舍。

我妈妈患有精神病,她常在街上游荡和拾荒,家里塞满垃圾,我和哥哥不得不出外流连,试过由广华医院徒步回家,那时候我还是个幼稚园生。一次,我跟着妈妈在街边执报纸,路上遇到社工,从此改变一生。

社工发现我和哥哥营养不良,小三那年,我被送到儿童之家寄宿,一直住到小六。素来无王管,进了院舍才初尝"定时吃饭"和"天天洗澡"的滋味,诧异地发现一般人的生活原来如此有规律。

我身体瘦弱,语言发展较慢,自小沉默寡言,男生都爱打球、打机,我却习惯独来独往,喜欢思考、听电台和观察路人。升中后,依旧过着穷小子的生活,家里没洗衣机,校服一星期洗一次,或许同学嫌我脏,不主动跟我做朋友,我也没刻意埋堆。

由于记性不好,两次会考不及格,自知非读书材料。1999年中五毕业后,我派传单为生,后来在报纸看到请人派传单的分类广告,我便有样学样,成为"派传单判头",千禧年后网络兴起,更把概念搬上网,演变成招聘网站,生意愈做愈大,勉强算是"白手兴家"吧?网站生意不错,让我能抽身在突破机构做"带camp义工"。2006年,我索性结束网站生意,以过来人身份重回儿童之家当家长,陪伴30多个孩子成长。

我爱接触年轻人,他们拥有最多可能性,凭着一颗赤子心,能颠复成人世界的漏洞。成年人有责任感但不会求变,小孩子求变却未懂负责任,年轻人介乎两者之间,慢慢学会负责任,亦乐于求变。年青与否不在乎年龄,我常担心这世代愈来愈多Kidult,既不自主,又欠缺改变世界的动力。

香港只有两类小孩,一类是中产子弟,琴棋书画样样掂,百般武艺在一身,但自幼由工人凑大,生活技能弱,鞋带也不识绑,沦为高分低能;另一类是基层孩子,生活上自己搞掂,甚至要照顾弟妹,自理能力高,可是学业输在起跑线,升学率低,上流机会渺茫。

痛心贫富差距恶化

我自然是第二类,看着时代进步,贫富差距却不断恶化,非常痛心。香港是知识型经济,家底好、学历高的中产子弟,有机会成为未来社会领袖,若他们不识民间疾苦,两类人只会愈来愈脱节。我有一个愿望:缩减两类孩子的差距,让中产学会体恤贫者,同时帮助基层孩子往上流,他日影响社会。

以前带camp,见证年轻人短短几天内出现改变,很有满足感,但想深一层,三日两夜激情过后,不还是打回原形吗?同样道理,很多团体举办体验贫穷计划或组织义工探访弱势群体,活动结束,参加者一转身又回到原来的生活方式。

香港社会对弱势社群缺乏长期承担,一次性捐款,市民愿慷慨解囊,但要长期投入就却步。义补计划不是短期活动,受助学生并非用完即弃的消费品,我们不欢迎那些带消费心态者加入。

我办"一团火",补习只是手段,"同行"才是目的,通过定期补习,陪伴基层小孩成长。我一人力量有限,于是在facebook呼吁有心人加入,反应热烈,并迅速获得屋邨团体借出地方。我们每月举行一次义工招募会,参加者来自五湖四海,嫩至中学生,老至退休人士,大多"单拖"出席,大部分是看了facebook而来。

义补计划像一道桥,连结中产与基层、旧一代和新一代,建立细水长流的关系。正因commitment大,加入义工团队须签署承诺书,服务申请者也非来者不拒,我们会进行重重面谈和家访,确保申请者有真正需要及认同计划宗旨。而除了前线补习,背后的行政工作也很重要,须处理复杂的联络统筹工作,120位后勤义工功不可没。
我相信,改变世界,一团火就够。

  • 约翰·派博:牧师使用 AI 写讲道稿是

    约翰·派博:牧师使用 AI 写讲道稿是"邪恶"的

    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各行各业中扮演著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也有牧师和基督教事工思考,AI 是否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完成讲道、教学和通讯的任务。然而,知名神学家约翰·派博(John Piper)对此发出了强烈警告,他甚至用"邪恶"一词来形容牧师使用 AI 生成讲道稿的行为。

  • “上帝不会犯错”:天生独臂女孩 用行动回应所有质疑

    凯特琳·帕维(Katelyn Pavey)是一个真实的励志传奇。她天生只有一只手臂,却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不仅打破偏见,还成功进入大学垒球队,实现了自己的运动梦想。她用自己的行动向质疑者证明:“上帝不会犯错。”

  • 背诵圣经的力量——写在"全美圣经比赛"之后

    《纽约时报》2024年11月报道了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行的第16届"全美圣经比赛"(National Bible Bee)。约360名儿童和青少年齐聚一堂,参与这项比赛,其口号是:“认识神的话语,并使祂被人认识。” 对于许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来说,最令人惊叹的是,在15至18岁组别的比赛中,参赛者需记忆近1,000节经文,总计超过20,000个单词。

  • 《大卫王朝》:大卫王的传奇即将登陆 Prime Video

    讲述圣经人物大卫从少年成长为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君王的剧集,《大卫王朝》(House of David),将于 2 月 27 日通过亚马逊 Prime Video 全球上线。

  • 孙东升牧师:基督徒如何合宜看待川普和白宫信仰办公室

    近日,华人牧者孙东升在其针对川普和“白宫信仰办公室”的评论中提醒基督徒要有合宜的看法,他提醒道:“基督信仰从来不是靠国家权力推动的,教会的复兴是依靠信徒忠心地持守圣经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