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佐人:从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看中国教会的处境反思

Alice Wang
Stephen Chan

华人教会知名学者及牧者陈佐人牧师在一次讲座中分享了奥古斯丁与现代自由主义、政治神学的关系,并反思了这些理论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下产生不同的影响。不仅深入探讨结合奥古斯丁与现代政治神学的关系,陈牧师也呼吁华人基督徒避免简单化的理解,提倡在多元的文化与政治背景中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陈牧师指出,不少华人教会对"基督与文化"的关系存在误解,尤其是在基督教与世俗文化的互动中,常常出现偏差。他建议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不同地区的华人教会从经典中汲取灵感,反思自己的处境。

中国学术研究越来越重视奥古斯丁的思想

中国学者研究奥古斯丁的热情,甚至超过了对现代神学家和其他教父的研究。过去十年中,尤其是夏洞奇教授和吴飞教授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他们的著作受到了广泛关注。在陈佐人牧师的写作过程中,也经常引用他们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新的学者层出不穷,每年都有中国学者出版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的速度令人惊叹。

《上帝之城》第四卷中有一句著名的引语:"如果没有正义,政权或国家不过是组织起来的强盗。"这句话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讨论。然而,夏教授和吴教授都指出,这并不是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的核心观点,也不能成为该书的纲领。许多西方学者也认为这句话只是奥古斯丁顺便提到的,并不能完全代表他在这部作品中的立场。尽管奥古斯丁使用了很多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这些例子往往并不足以代表他思想的核心。换句话说,这些思想家偶尔引用的例子可能没有正面的作用,甚至可能误导读者。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提出了多种政治观念,尤其是在关于国家与社会的讨论中。有学者将这些观念归纳为四至五种不同的政治视角,其中最不可能的观点是认为国家永远是强盗。而有趣的是,奥古斯丁在第十九卷中提出的政治观,强调国家的主权和民众的高尚品德,能够超越无政府的状态,这为后来的政治历史学派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美国的霍布斯主义、奥古斯丁的现实主义和哈佛大学的罗尔斯公民政治理论都可以在这些讨论中找到相关性。

美国对奥古斯丁研究的推动尤为显著,这种趋势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地并不明显,显得非常独特。美国学者推动了奥古斯丁主义政治神学的独特发展,这与欧洲的学术传统有著不同的路径。可以说,奥古斯丁的政治神学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和应用,甚至成为了美国学术界特别是法学院的研究对象。

第十九卷被认为是《上帝之城》中的核心章节,它涉及对古典目的论的批判,并引入基督教目的论。奥古斯丁在此部分深刻探讨了基督教的和平观念,展现了他对罗马帝国古典主义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是在法学院的课程中,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成为了必读书目之一,尤其是其中关于法律与政治哲学的部分,已经成为西方法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总的来说,奥古斯丁的政治神学不仅影响了西方学术界,也在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上帝之城》及其第十九卷的深入解读,牧者学者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奥古斯丁在政治哲学方面的贡献,以及他如何通过基督教视角对古典主义进行批判并重塑了政治理论的框架。

奥古斯丁思想在现代政治学和社会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与影响

陈佐人牧师讲到《上帝之城》的第十九卷,认为它像是一本小百科全书,涵盖了个人、家庭、友谊、奴隶、城邦等多方面内容,表现了奥古斯丁如何将基督教的和平观念带入政治哲学之中。尽管第十九卷并没有直接涉及现代政治哲学的许多主题,但它依然被视为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或政治神学教材之一。

此外,陈牧师还提到奥古斯丁的影响和解读方式的不同观点,尤其是有关"世俗化"或"非神圣化"概念的讨论。这些概念涉及奥古斯丁如何看待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关系,以及他如何批判古典的目的论并提出基督教的目的论。提到学者马库斯(Marcus)提出的"非神圣化"观念,陈牧师指出奥古斯丁的信仰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并非是"世俗化",而是某种中断性的过程,即基督徒与帝国的对立。

在学者群体中,有一些人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并非自然的"世俗化"发展,而是随著历史的变迁发生了质的转变。陈牧师还提到彼得·布朗(Peter Brown)对摩尼教的研究,认为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反映了他与新柏拉图主义的关系,以及他在这方面所做的个人反思。布朗被认为是一位反摩尼教的学者,并且他重视古代基督教与新柏拉图主义的关系。

在提到米尔班克(Milbank)在其作品《神学与社会理论》中,他从社会学角度解读奥古斯丁的思想,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认为奥古斯丁的神学为现代基督教面对后现代主义提供了神学根基。米尔班克与马库斯的观点相对立,认为奥古斯丁的思想并非是负面的"中断论",而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正面影响。

华人教会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体系中解读经典 汲取灵感

陈佐人强调,《上帝之城》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其价值不在于固守某一单一的政治立场,而是在于其能够启发不同背景下的基督徒进行反思。华人神学学者和基督徒应避免将自己的处境与奥古斯丁所处的古代世界等同。奥古斯丁的时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教合一",而其思想也不应被直接应用到当代社会的政治架构中。

虽然奥古斯丁的学者在解读《上帝之城》时带有他们自己的政治观点,但他们的解读方式并没有像《基督与文化》那样进行过度简化或偏向某一立场。陈佐人指出,许多奥古斯丁学者,包括格里格里、马库斯等,都努力通过多角度的学术讨论,来丰富对《上帝之城》的理解,避免陷入单一的、片面的解释。

《上帝之城》不仅是对古代罗马帝国的深刻反思,更是基督教对现代世界的指引。陈牧师最后强调,基督徒应根据当代社会政治环境,理性应对现实政治问题,在信仰的根基上进行更加灵活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