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與我何干?耶穌與我生命有關!

循道衞理佈道團舉辦兩場佈道會
耶穌與我何干?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新成立的「循道衞理佈道團」在6月25和26日舉行了兩場聯合佈道會,以「耶穌與我何干?」為題,通過引人深思的話劇、見證和佈道會團長李炳光牧師的講道,喚醒人需要神的信息,帶領了衆多人決志信主。

陳崇一醫生見證:「從醫療中遇見耶穌」

第二晚的九龍區聯合佈道會由陳崇一醫生見證「在醫療中遇見耶穌」。他説,作爲醫生,看到人身體結構正是非常的和諧,不得不讚嘆造物主奇妙的創造。他認爲這是恩典的創造,因爲就連看來不好的痛覺和眼泪也是祝福,失去了會是詛咒。他曾見過有病人失去了痛覺,感受不到痛,受傷了也沒有感覺;也有病人不能流眼泪,想哭但哭不出來,壓抑著感情,非常的痛苦。

陳醫生説,信仰給人盼望,滿足人的心靈的需要,在醫院裏他看到很多基督徒將愛付出,讓他很多次「看到」了耶穌。

他憶起在SARS期間,護士們要抽籤去病房的,其中一個護士抽中了,她説家裏還有幼兒,這時一個基督徒護士馬上説:「我代你去!」

隔離病房的重病病人在死前不能與家人相見,可以想象病人和親屬雙方都是多麽的悲哀和痛苦。於是幾個基督徒想到要安裝「視像探訪」系統。如果單從成本利益上看醫院是不會做的,但是基督的愛是關注人的生命,於是很快就籌款安裝了這些系統。當看著很多病人的家屬在視像熒幕上凝視著親人,手撫摸著熒幕的面孔,那個情景令人感動不已。這正是因這一份對人的愛而成就的事情。

很多在偏遠地區開拓醫院的都是基督徒,因爲基督徒有神的愛,有對生命的尊重而去行的。

在老人院中,環境不好,味道大,老人家不是躺著就是坐著,然而這個的護士樂意在此工作。「是什麽力量讓你做這樣的事情?」他問這個護士。她的回答是:「神作在你身上,你做在最小的人身上。」陳醫生很爲此而感動,看到基督徒對人的愛,也看到人的肉身雖日趨殘弱,但靈魂是美麗的。每個老人都有很長的歷史,可歌可泣的事跡。

「在醫院裏看到耶穌,然而信仰是否軟弱的人才需要的?」陳醫生説,「軟弱的人是特別需要信仰,但是人爲何不在走到人生的盡頭前掌握真理?不需要到失去健康的時候才去相信,要早點相信!」

李炳光牧師:聖經説「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李炳光牧師的講道非常精彩。他首先分享了《我在哈佛遇見神》一書的一段内容,書中講到一個女教授,她收藏了很多的玻璃碎片。一日,她拿起一塊塊的玻璃碎片凝視,想到碎片後面的一個個傷感的人和事。然後想到自己——自己雖然有車有屋有穩定的收入,但内心不也是很多破碎的傷痕,生命裏充滿怨恨、苦澀和失望嗎?

李牧師説,人自己不能解決的空虛和痛苦,只能叫「我真是苦啊」。這個女教授想到:「如果沒有神,除了自己之外,還有什麽?真的是沒有盼望的。」如果沒有愛,做人的意義是什麽呢?只有神,神可以醫治破碎的心靈。

在信心和盼望中得醫治

人得醫治要有信心,李牧師接下來講了耶穌醫治在畢士大池邊躺了38年的病人的事。耶穌問病人:「你要痊癒嗎?」久病難醫的人會失去了康復的盼望,其實每個人都是這樣的。人生活在世上,多年的心靈的傷口讓人已經沒有了得痊癒的信心。聖經裏這個躺了38年的病人可以起來,因爲他有很大的信心。我們要有這樣的信心接受主,我們也可以痊癒。「耶穌與我生命有關」!

李牧師又講到抑鬱症的病人,他們覺得生活無意義,什麽都不做,覺得天是不藍的、花是不香的、鳥是不會唱歌的。一位哈佛醫學院教授分析患抑鬱症的原因有5個:一是想做但是做不到,二是失去親人等珍貴的東西,三是價值的失落,四是道德標準含糊產生良心得罪咎感,五是失望、失望再失望。現代人最需要的是希望,基督教的信仰可以給人希望——希望有醫治的能力。在韋氏大辭典裏「希望」的解釋是信靠和信任的意思。

李牧師説:「然而,希望什麽盼望什麽?基督徒在主耶穌基督中有盼望!」人有問題不能解決,我們要打開心門讓神進入生命。

李牧師呼召邀請未信的人上台前時,衆多人走上台前,決志信主。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正在推行的「信仰分享」運動,佈道會的成立和舉辦聯合佈道會正是配合此運動,鼓勵會友向人分享信仰,邀請親友到教會,推動教會的佈道的氣氛。


  • 2025年全球基督教令人擔憂的六大趨勢

    2025年全球基督教令人擔憂的六大趨勢

    全球基督教的發展趨勢中,有許多令人鼓舞的跡像,但並非所有趨勢都值得慶賀。一份全球基督教狀況報告揭示了一些嚴峻的現實,這應當激勵基督徒更加熱切地禱告,並堅定履行大使命。

  • 美副總統萬斯在CPAC談信仰:基督教不僅是道德準則

    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在2月20日的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上講話時談及個人信仰,他強調基督教不僅僅是一套道德原則,而是建立在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信仰之上。他也提及,信仰對他的個人生活和工作態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他的發言被保守派評論稱讚有「非凡的福音清晰度」,也反映保守派領袖強調基督教價值觀對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 約翰·派博:牧師使用 AI 寫講道稿是「邪惡」的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其在各行各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也有牧師和基督教事工思考,AI 是否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完成講道、教學和通訊的任務。然而,知名神學家約翰·派博(John Piper)對此發出了強烈警告,他甚至用「邪惡」一詞來形容牧師使用 AI 生成講道稿的行為。

  • “上帝不會犯錯”:天生獨臂女孩 用行動回應所有質疑

    凱特琳·帕維(Katelyn Pavey)是一個真實的勵志傳奇。她天生只有一隻手臂,卻憑借堅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不僅打破偏見,還成功進入大學壘球隊,實現了自己的運動夢想。她用自己的行動向質疑者證明:“上帝不會犯錯。”

  • 背誦聖經的力量——寫在「全美聖經比賽」之後

    《紐約時報》2024年11月報道了在佛羅裡達州奧蘭多舉行的第16屆「全美聖經比賽」(National Bible Bee)。約360名兒童和青少年齊聚一堂,參與這項比賽,其口號是:“認識神的話語,並使祂被人認識。” 對於許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來説,最令人驚嘆的是,在15至18歲組別的比賽中,參賽者需記憶近1,000節經文,總計超過20,000個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