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紹昌牧師
停發紙本大英百科全書
三月十三日,大英百科全書於芝加哥的總公司宣佈,將停止發行大英百科全書的印刷版本。於是,二○一○年版的三十二巨冊集,就成為末代大英百科,成為圖書館的珍藏版。這不大不小的消息,與柯達宣告破產一樣,不會有多少人感慨。紙張似乎要成為記錄與傳遞人類文明的過客,因為現代人手中擁有更多的新寵。
大英百科全書於一七六八年在蘇格蘭的愛丁堡誕生,於二○一二年宣告壽終正寢,歷經二百四十四年。之前,大約每隔兩年就有一個更新的印刷版本。在歷史中,沒有任何一部百科全書有這麼漫長不間斷的出版歷史,也沒有這種公認的權威。在記錄人類文明知識的軌跡上,大英百科的貢獻是有目共睹。在一九九○年大英百科全盛之時,一年賣出了十二萬套。但這套百科的價格是美金一千四百元。這如何與免費的維基百科競爭呢?紙本百科的淡出舞台,一點也不意外。早在二○○八年,《紐約時報》就曾以「預備為紙本版百科全書寫悼詞」為題,等候紙本百科壽終正寢。數位出版興起後,百科全書與字典首當其衝,但一般書籍、雜誌出版刊物,不久後必將步上大英百科的後塵。
不到二十年前,在美國超級商場購物包裝時,店員總會問:「Paper or plastic(紙袋或塑料袋)?」曾幾何時,紙袋式微了,因為成本太高。又曾幾何時,部分州議會已經立法,不準免費使用塑料袋。然而,高檔的包裝,仍然是紙袋。我們包裝貨物的載體改變了,紙袋不敵草根性強烈的塑膠袋,但還沒完全走入歷史。今天,承載資訊的載體也在極迅速地改變之中。就知識存取的載體而言,我們已經面臨一個選擇:「Paper or Podcasting(紙本或播客)?」
維基百科vs.線上版大英百科
不過,百科全書是不會消失的,因為人對知識的需求與依賴是必然的。紙本百科縱然消失,卻搖身一變化為網路百科。在內容上,目前線上版本百科全書,仍然遠比紙本百科輕飄飄了許多,不如紙本百科的份量與深度。這也難怪台灣作家南方朔乍聞大英百科全書停印紙版,即感慨地説:「對知識好奇的時代已經消逝了!」我想,這可能多少是言過其實了。對知識的好奇可能減弱或改變,但不可能消失。
其次,維基百科無法完全取代大英百科。電子版的大英百科早已在網路中企圖尋求敗部復活。宣佈停止印刷紙本百科的同時,大英百科推出了新的線上版,挺進了Web 2.0世界。網路世界早已是維基百科稱霸的天下,是各路三教九流英雄好漢爭鋒的擂台。大英百科仍然保持其固有的審慎矜持,但仿效維基百科,有限度地允許使用者編輯內容,不再拘泥於學院菁英的高門檻,也算是在面對草莽現實的屋簷下,稍稍低頭。似乎一時之間,維基百科打敗了大英百科。維基百科每天有超過六百萬次的點鴃A而大英百科網站每天也有一百五十萬人造訪。就點壁W率而言,大英百科將永遠不是維基百科的對手。但,大英百科信誓旦旦,將不會包含八卦、小報、或電視實境(真人)秀那類的資訊。
而更重要的是,任何社會與個人對知識正確性的要求,不可能改變。一個缺乏正確精準資訊與知識的社會,勢必產生無政府主義般的混亂與災難。維基百科擁有方便、自由與免費的優勢,但其中的知識是否完全公正、客觀、或準確,在重大議題上,是否能成為拍板定論的參考,仍然有不小的疑慮。而大英百科的每一篇文章確實是經過一羣學者專家檢驗過。順應潮流所趨,大英百科全書網站也仿效維基百科,將允許用户編輯部分的文章,但大英百科擁有過濾核批的最後權限。這審核過濾的過程一如以往的嚴格,內容也可能遭到修正或刪減。曾經是一方權威的大英百科不會輕易地被淘汰。換言之,儲存、傳遞、與分辨知識的方式,確然已經產生變化,但對知識的追求與執著,仍將維持不變。真知識,並不受限於載體的改變。
傳統紙本聖經與電子聖經
我想起聖經傳播的載體,數千年來,其實也經歷過許多的變化,與時並進。當年摩西上西乃山,上帝給他兩塊厚重的石版,上面只有十條誡。到了先知時代,也僅有小部分人能擁有羊皮卷的聖經。直到耶穌與使徒的時代,便宜許多的蒲草紙開始大量的流傳。但要到了古騰堡的印刷機之後,才開啟了西方現代活版印刷的時代,聖經開始以書籍的形式,逐漸流傳到全世界一般信徒的手中。
上個世代的人,開始接觸到聖經,都是傳統書的形式,而這一世代的年輕人,可能是從電子聖經開始的。如今假如沒有網絡,我幾乎不能辦公,但我仍然懷舊,還是喜歡紙本的質感,紙張及油墨的特殊書香,書本中不經意留下的秘密,泛黃紙張中豐富的記憶。我收集了上百種各樣版本的聖經,有希伯來與希臘原文的,有中文與方言的,有各種語言譯本;有紙本的,有電子的。而我最珍惜的,仍然是那幾本曾經陪伴我靈命成長的、發黃散頁折角磨損的舊聖經,不過,每日的讀經卻早已在電腦上閲讀了。
而電子版聖經的變化,其實更是超越了電子版百科全書的能。電子百科全書的搜索
能當然也是強大的,但遠遠不及電子聖經。目前,無論是聖經版本以及各種語言聖經的收集、手抄本經文鑑別參考、搜索引擎、詞類語句以及文法分析、構句圖表、古今參考文獻、神學著作的收集等等,英語世界的聖經軟體仍然完全主宰了這個領域(譬如:BibleWorks,Logos,Accordance)。日前,在我的「以賽亞書原文解經」的課堂上,一位還未修習希伯來文的學生,竟然能用台灣信望愛網站(www.fhl.net)的聖經軟體,作出近乎原文分析的結果,令我大為驚奇。個人亦很欣慰地看見中文聖經軟體也有長足的進步,但仍然期盼有朝一日,中文聖經軟體能青出於藍。而更令我感動的是,有委身的信徒樂意殷勤地按著正意,分解上帝的道,並且忠心地行道。
敬愛地研讀與實踐神的話
載體繼續在變化著,但重要的是,對聖經的敬畏與熱愛,研讀與實踐,卻是上帝對百姓永不改變的託付。「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5-17)
保羅一直是我欽佩的典範,一生忠於研讀聖經,捨身傳道,即使知道自己離世日子已到,仍然始終如一:「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接著,他説:「我在特羅亞留於加布的那件外衣,你來的時候可以帶來。那些書也要帶來,更要緊的是那些皮卷(聖經)。」(提後四6-8, 13)
我想像著,有天我榮歸的日子到了,於是吩咐後輩:「那些書也要帶來,更要緊的是那個iPad平板電腦。」
蒙允轉自《傳揚》雜誌2012年6月刊:紙本或播客。
-
韓國年輕世代對婚姻生育話題感負面 感「幸福」僅9.3%
在本週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韓國年輕一代越來越將「婚姻」和「生育」與「恐懼」、「焦慮」等掛鈎,只有9.3%表達幸福。
-
別迷信「同居」能測試關係!研究證實離婚率更高
近年來,婚前同居逐漸成為不少社會上的普遍現象,許多人認為這是測試雙方是否適合婚姻的「必要階段」。然而,美國「家庭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IFS)一項研究可能會衝擊對許多人對同居的美好想像。
-
調查﹕只有11%美國人相信「三位一體」教義
一項最新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美國基督徒拒絕接受基督教最基本的「三位一體」的教義,引發美國人正逐漸脱離「上帝的真理與生命法則」的影響的擔憂。
-
緬甸地震 敞開的門、施達基金發佈緊急代禱消息
緬甸上週五(28日)中午接連發生兩次強震,首輪為黎克特製7.7級,震央位於緬甸西北實皆省首府實皆市附近,地震波及鄰近多國。在緬甸至少1600人死亡,預期遇難人數將增加,多處建築與橋樑坍塌,多間國際人道組織呼籲為受地震影響的民眾祈禱。
-
香港Island ECC購入著名舊戲院 改造為開放式社區教會
位於北角英皇道423號的新光戲院,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特色,長期被視為北角的一個地標。如今,這座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將重新被賦予生命——國際教會Island ECC宣佈將其作為永久場地,啟動名為「BoldFaith」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