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猶太商人走遍絲綢之路的時候。猶太人的定居地點設在河南的開封。耶穌會士(Jesuit missionary)的利瑪竇( Matteo Ricci)在1605年的日誌中記載了他們,他們1163年建立了猶太人會堂。到了19世紀中期,開封的猶太人定居地大大地衰落。近代,他們的後代希望中國政府認可他們為猶太人,但是中國政府認為他們已經被漢族和回族同化。
上海經歷了猶太人移民的3個浪潮。第一次移民浪潮開始於1880年,起初是來自巴格達(Baghdad)的猶太商人。最有名的是沙宣(Sassoon)和嘉道理(Kadoorie)家族。嘉道理家族在上海和香港的房地產和公共事業上取得很大成就,截止到1932年,上海的證劵交易所成員有40%的塞法迪猶太人(Sephardi Jews)。
第二次移民浪潮是20世紀,是躲避大屠殺和布爾什維克革命的俄國猶太人。他們大部分都定居在哈爾濱,截止到1929年,人口超過了1萬3千人。這些德系猶太人在日軍侵略中國東北時,遷移到上海。他們不與以前的塞法迪猶太人交流。
上海在20世紀初是少數寬松的中轉港口之一,不需要簽證和證件,對猶太人沒有限制。於是1937年到1939年開始了猶太人移民的第三次浪潮,大約2萬名猶太人從德國逃到上海。一度,大量的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居住在上海的虹口地區,是很簡陋的避難所。戰爭結束後,在中國政治動亂時期,上海的猶太人疏散到以色列、美國、澳大利亞等。在那之後,只有很少的猶太人在上海了。
現在,研究猶太人的中心在上海和南京。美國和以色列的猶太人仍然可以參觀以前上海猶太人居住地點。中國和以色列的文化、技術和經濟有很大的變化。
洛桑猶太福音會議(Lausanne Consultation on Jewish Evangelism)的董事長紮列特茨基(Tuvya Zaretsky)對於亞洲人向猶太人傳道有以下提議。
1.猶太人很樂於和中國人民加強文化交流。因為政治和文化的原因,以色列的的政府會派遣學生去中國學習。中國家庭可以邀請以色列的學生在自己家裏住,並且很多以色列人在國外時,很樂於瞭解其它文化。中國的基督徒家庭可以參與,並向他們傳福音。
2.可以邀請猶太人教中國基督徒希伯來語和猶太歷史,特別是教有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異象的基督徒。這在文化交流時是很有可能的,因為主要關註的是文化的不同,所以可以使用哲學、歷史和語言來介紹福音。
3.為在以色列或者中國的猶太人提供中文教師。
4.傳教人已經尋找機會向猶太人傳道。各種背景的基督徒已經在尼泊爾( Nepal)、印度北部(North India)、巴釐島(Bali)、泰國(Thailand)、老撾(Laos)和海灘度假村,像果啊(Goa)開茶館、飯店和小旅館,向猶太人傳教。
5.通過在以色列雜誌和報紙上登廣告的方式吸引猶太人來中國旅遊。幹凈、安全和便宜好客的地方會很快在猶太人的年輕人中間流傳,並在吃飯時,通過討論聖經歷史和先知書來傳福音。
6.每年秋季,猶太人會慶祝「住棚節」一個星期。在古代,慶祝的高潮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裏慶祝農業豐收。現在很多國家的代表和基督教團隊可以安排參加這個節日,並且和他們進行文化交流,分享「彌賽亞」。
7.現在以色列已經有7千個猶太裔的基督徒,並且直接定期的向猶太人傳教是合法的,中國的傳教士很受歡迎。洛桑猶太福音會議是世界性的向猶太人傳教的網絡代理,並會提供傳教士很多有用的信息。
-
香港Island ECC購入著名舊戲院 改造為開放式社區教會
位於北角英皇道423號的新光戲院,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特色,長期被視為北角的一個地標。如今,這座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將重新被賦予生命——國際教會Island ECC宣佈將其作為永久場地,啟動名為「BoldFaith」的項目。
-
温偉耀博士的信仰思考(下)五十年來每天與創造上帝同行
擁有豐富科學、哲學研究背景的72歲基督徒學者温偉耀博士回顧自己尋找宇宙真理的五十年時,將他對宗教的思考總結出五點,並向多倫多華人分享。
-
華人AI專家Moses Wong訪談(三):AI自主意識 x 全球風險
上篇《AI專家Moses Wong訪談(二):人工智能的「屬靈維度」》裡,《基督日報》記者與基督徒AI專家Moses談論了特別的課題——AI的屬靈維度。今次他與記者一起探討AI擁有自我意識的可能性、為麼AI具有不可掌控性,以及世界各國對超級AI的共同應對之策。
-
AI專家Moses Wong訪談(二):人工智能的「屬靈維度」
人工智能會有「靈魂」的維度嗎? 作為基督徒,Moses今篇還會以具科學性的「屬靈維度」的層面,從少為人注意的角度,為我們探究有關AI與「外星的智能」、屬靈存在(Spiritual Beings)等等的關係。
-
卡欽斯博士:青年人比我們想的對耶穌更開放
儘管不少教會年青人正在減少,但根據巴納研究所(Barna)的研究,美國77%的Z世代表示願意學習耶穌的教導。教會有機會吸引這一代人,但前提是——與他們互動的方式需要改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