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局前局長:社會富裕令人對信仰需求更強烈

2010 六月 21日, 星期一 13:20

國家宗教事務局前任局長葉小文日前在一次媒體採訪中公開承認,中國社會的日漸富裕的同時,信仰缺失、信仰危機的問題亦凸顯,人們對於信仰的需求更加強烈。

近日《三聯生活周刊》就中國的宗教狀況與葉小文進行專訪,葉小文自1995年5月至2009年9月擔任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

信仰缺失、信仰危機的問題突出

面對《三聯生活周刊》的提問,「我們看了一些材料後發現,上世紀90年代末,當整個社會富裕到了一定程度,對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就有一定的提高。精神需求裏的一部分,包括宗教信仰這部分。這個需求的供給沒有滿足,形成了落差。這個落差也是富裕之後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葉小文回答說:「確切地說,是整個價值的多元化。因為原來意識形態管理得很嚴,現在奔富了,大家的思想也就解放了,社會中各個方面都『向錢看』,算GDP,所以信仰缺失、信仰危機的問題突出起來了。原來不管窮不窮,還是要學雷鋒,現在怎麼可能呢?現在一個是價值的多元化,另一個就是信仰的空虛錯亂,再加上你說的大家追求幸福的強烈要求。信仰的需求,人的尊嚴的需求,這些東西在過去,是可以管住的。現在強烈的需求壓不住,總要有個寄托和信仰,人要一點敬畏都沒有,只是向錢看,這很可怕的......」

Like Us on Facebook

另外,葉小文表示:「應該說現在中國的宗教總體上仍處於恢複發展期。」

《三聯生活周刊》亦問到「我們未來宗教的發展,核心因素是什麼呢?人才、經濟條件,還是政策環境?」對此,葉小文回答說:「核心因素是綜合的」,而在宗教内部來說,「關鍵是要出一批真正的領袖。因為宗教的『神』,是要通過人來體現的,能代表『神』的人是最重要的。」

中國宗教信仰人數達三億 對宗教的觀點成話題

近年來,中國宗教人數迅速增長,據《中國日報》英文版2007年報導,有學者根據「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課題下的「當代中國人宗教信仰」課題組在2005年暑期實施的調查,指出年齡16周歲以上的中國人當中,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數為31.4%。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來推算,中國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約有三億。這一數字大大高於以往常公佈的「約一億多人信教」,其龐大的信教基數也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隨著宗教的迅速發展,對於宗教該持怎樣的認識、以及如何管理等都成為被人廣泛關注的話題,中國亦有更多學者對此進行研究。中國官方與中國社會對宗教的認識也在近年來明顯改變。

其中,在今年5月中國基督教兩會訪美時,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高峰牧師表示,過去中國很多官員和民眾將宗教視為精神鴉片,認為宗教對民眾是一種麻醉作用,歷史上有很多中國民眾與教會發生衝突的教案,但現在那種觀念已經改變,中國政府、民眾對宗教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越來越客觀,現時已不再視宗教為精神鴉片,而是視宗教為推動社會進步、參與國家建設的積極力量之一。 他特別提到曾經一個十分流行的俗語的轉變:「過去有一種說法是:多一個基督徒,就少一個中國人;現在變成:多一個基督徒,就多一個中國好公民。」

中國官方媒體報導家庭教會 或預示政策改變

另外,在宗教整體迅速發展的同時,基督新教的傳播也是近年來重要的趨勢之一,特別是家庭教會的顯著增長引起了不少學者的研究和官方的注意。家庭教會登記的問題也成為很多學者與官方相關部門探討的重要話題之一。而宗教和家庭教會在過去也鮮少在官方媒體上進行報導和探討,但今年以來一些官方媒體多次就這些話題進行報導,引起海內外的關注。

如今年1月份,新任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在接受某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宣傳媒體對待宗教問題要『脫敏』。不要一看宗教就怕出事,不敢刊登不敢報導」。3月17日《中國日報》刊登一篇《家庭教會在北京茁壯成長》的文章,採訪了著名的家庭教會北京守望教會,並刊登了2張主日禮拜的照片等。此次《三聯生活周刊》對於葉小文的專訪,亦是中國媒體再次對於宗教現狀與管理等問題進行報導和探討的新舉動。

對於一些官方媒體接連報導家庭教會的動作有各方不同評論。其中在5月6日人民日報社主辦的《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times)網站刊發了一篇題為《對家庭教會的報導可能預示政策改變》的文章,專訪了中國普世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對家庭教會登記等問題有深入研究的劉澎教授說到,現在中國的宗教政策「仍舊是計劃經濟時期舊觀念的產物」,管理模式過時,也談到「中國官方媒體近來對家庭教會的報導越來越多」的現象「意味深長」,預示著對家庭教會的政策或改變和調整。

他還分析說,「任何改革都需要先造輿論,政府或许經意識到,面對新的問題,當前的宗教事務管理體制無法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