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興會之九] 鮑維均牧師:別攔阻神的工作

題目:「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2011 八月 10日, 星期三 11:25

在晚堂奮興會的第九晚,鮑維均牧師用「萬有的主」為題分享講彼得及保羅的呼召故事。經文出自《使徒行傳》十章1至16節。

彼得多次出現,而這章最詳細講了他的經歷,是使徒行傳最轟動的異象。神要他將福音傳開的訊息對猶太人更是震撼。

鮑牧師先從保羅記述中兩個令人混淆的記載,再看彼得的經歷。第一個混淆的地方是大馬士革路上掃羅面對面見到基督,他的經歷用今天的術語應叫「信主得救」呢、抑或叫「蒙召作主的僕人」呢﹖

保羅:是信主亦是蒙召

說掃羅「信主得救」實在不錯,因信主記述會講到人的不配和罪惡。路加第一次介紹掃羅是司提反被殺時,人將他推在城外用石頭打死時,掃羅當時與一幫迫害教會的人的同黨逼害司提反。第二次提到掃羅時,提到「掃羅卻殘害教會」,未提及他的背景資歷。第三次提到掃羅從大祭司手中拿到文書要逼迫信徒,並出發到大馬色。鮑牧師認為對教會英雄掃羅的介紹很特別,不講他的派別迦瑪列門下,或提他是羅馬公民等背景,而從開始單講他做的惡事,相信路加的焦點是耶穌要拯救掃羅這個殘害教會的人,因此這一段似乎是講保羅信主得救的記載。

但相信如果問保羅自己:「在大馬色路上發生什麼事呢﹖」他則會有另一個回答。加拉太書可能是保羅第一個寫成的書信,他在信上講及大馬色路上發生的事時,用了呼召記述的格式,並且用包括「母腹中召我的神」、「施恩召我的神」等字眼,即是對保羅來說,大馬色路上的是是神呼召保羅去行大事,就是將福音傳給外邦人。

Like Us on Facebook

除此以外,在今天主題經文《使徒行傳》九章裡對耶穌對亞拿尼亞的記述到底屬於信主的經歷,還是蒙召經歷呢﹖路加亦未有將它清楚分開。鮑牧師認為,一般人將信主經歷及蒙召經歷分開,認為信主是上天堂的保證,但呼召卻是信徒成熟之後不一定會發生的事,但對掃羅來說「信主」跟「蒙召」二者並沒有分別。

鮑牧師提醒大家:「如果我們信的是『主』的話,我們就是『僕人』。今天教會常唱『耶穌是主』,卻不唱『我是奴僕』,覺得信主是對自己有很多益處,但蒙召其實就是去明白神在自己生命中的心意。不少人參加培靈會以為是培養自己的靈性,令自己更超越。但其實人蒙召信主的經歷不單教人明白誰是救主,更是明白上帝在地上的心意是怎樣的。」

又說:「今晚我們要從『培靈』來到『敬拜』。在前八晚會上可能有不少人放下自己的偶像、競爭、饒恕弟兄姊妹等,這都是令自己高興的事。但今晚不是講自己高興,而是神的計劃。」

彼得:蒙召別阻擋神自己工作

彼得的經歷同樣有令人混淆的地方,他同樣有兩次蒙召信主的經歷,但他的經歷可能首先是蒙召,後才是信主。在加利利的海邊耶穌呼召彼得從漁夫成為得人的漁夫,然後他放下了魚跟從主,此處明顯是呼召記述,但當耶穌叫彼得打魚後,彼得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此處亦包含了一點悔改記述。

彼得在蒙召後直至遇上哥尼流之間發生不少事情,例如著名的三次不認主、耶穌的死和復活,及至他後來成為了教會的領袖,但他一直不明白神的心意,到在西門的家看到異象後才明白神要再次呼召他改變心意。當經歷異象後,第十一章彼得跟哥尼流說:「耶穌基督他是萬有的主。」因為他到此時終才明白耶穌不單是「部份人的主」,更是外邦人及萬有的主。

福音不單改變個人 更改變群體

福音不單改變個人,更是改變群體。保羅蒙召將福音帶到猶大,而彼得的蒙召則將福音帶給外邦人。路加堅持一個信念—耶穌是萬有的主,是審判活人死人的主,他亦一定是外邦及猶太人的主。

鮑牧師說:「今天教會最大的不是個人見證,而是群體合一的見證。叫人信耶穌是很溫馨的事,但叫人合一則不那樣溫馨了。」保羅說耶穌從死人復活可能會只被人認為是傻瓜,但若說外邦人得救,則命中猶太人最痛恨的事。而耶穌在十字架上拆毁了兩下隔斷的牆,讓撒旦看到猶太人跟外邦人同得福音的好處。

教會中復興運動常帶來種族之間更深的關係。1957年葛培理在紐約有幾十場的聚會中講道。他發現自己雖講罪人能得救,但福音發揮不出能力。他於是找了一位黑人牧師Harward Jones談話,並到黑人區傳講,直到佈道會最後一場的參加者最後有五分之一是黑人。鮑牧師解釋最初期的佈道會充滿種族歧視,一位黑人牧師在台上坐下後,另一位白人牧師走到別處不肯與他同座;而當有黑人願意信主時,白人陪談員卻走開。但葛培理說:「如果福音真的有能力,為什麼看不到合一的見證﹖」甚至黑人維權家馬丁路德金當時與葛培理兵分兩路,他對葛培理說:「我去示威,你繼續佈道見證神大能!」

前美國總統克林頓見證說他成長的美國南部地區種族歧視情況相當嚴重,但葛培理佈道團在一南邊城巿講道時,有白人和黑人拉著手認耶穌為主。他認為這是改變歷史的二十年,足證福音令不同的種族同得福音的好處。

1920年開始在東非有復興運動,帶來的影響達七十五年之久。此運動在二十年代開始,當時在烏干達有一萬五千人崇拜,後來擴展至十個東非國家信徒一起敬拜。一位宣教士寫信說:「我們宣教士到了非洲,被復興運動改變了。我們帶著白人的驕傲和宗派間的歧視到了那裡,但神卻在復興運動中改變了我們。不單改變了國家之間的仇恨,或福音派之間的關係,或黑人與白人的關係,這種復興更帶到歐美,改變了社會,影響達七十五年之久。」

鮑牧師反問:「我們的培靈會又如何呢﹖是否心中火熱、高興就夠了呢﹖」他表示在中國教會仍未能看到能打破隔閡的復興,在中國群體裡亦有歧視問題,中國民工與城巿人、男與女、不同職業才幹、不同社會階層的關係等等。香港亦然,十年之間神忽然將多種族的人帶來香港,香港人卻用不同字眼描述他們,這些字眼不會比早期美國給黑人的字眼差。一本雜誌討論香港當中有住了很多年的少數民族,原來香港人當他們不存在。「看來這似乎跟我們沒關係。種族歧視不只在美國要討論,我們的福音有沒有觸動到他們﹖」神呼召保羅及彼得將福音帶到不同群體,鮑牧師認為每次福音運動都應達到這樣的果效,並且成為宣教運動的開始。

鮑牧師再提到第二個混淆處。典型的呼召記述的一般格式是神讓某人做事,那人覺得自己做不到,然後神安慰他後就按主所說的去作,但在今天的主題經文中,呼召記述不是用在掃羅身上,卻用在亞拿尼亞身上。亞拿尼亞和其他先知一樣不願意去做神的工作。

第九章明明是呼召掃羅的記述,卻花了大半篇幅講亞拿尼亞這個在聖經中沒有再出現的人物。鮑牧師說:「耶穌要摆平掃羅很簡單,當光一到他就倒下了,但要摆平亞拿尼亞卻花更大的勁。要改變教會的心意則花了很多精力。神費盡唇舌勸服亞拿尼亞,神要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對我們的要求亦很低,神不需要我們幫手,只求我們不攔阻神作用。」

他認為同樣地,整個第十章裡充滿隆重的場面,不單有禱告,還有聖靈加上異象的記述,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叫彼得不要攔阻神的工作。後來彼得向耶路撒冷教會報告此事時說:「我是誰,能攔阻神呢﹖」在此彼得明白到那些異象是為了叫他别攔阻神工作,因為神可以自己解決。

鮑牧師說:「不攔阻神工作不容易,神要通過我們為他工事,但我們諸多拒辭,說自己樣貌不好,口才不好,但神要用這些人,只要一開口就會有很多人會信主。但問題已不再是我們是否回應神的呼召,而是不攔阻神工作。」

培靈會上人以為復興只是自己高興,但不想神的計劃。鮑牧師提到英國有一個一百三十年歷史、每年一次的培靈會。緃然不是宣教大會,但製造了四千多位宣教士。十九世紀末一姊妹在此大會上聽到戴德生的信息後決定做宣教士,先去日本後去印度,她在印度向在廟宇中賣出自己肉體的孩子傳福音,人稱她為「廟童之母」,在她在日本宣教時住的房間有一張海報:「yes, lord (主,我願意一生獻上)」英國大會上如此見證的不止一個,而今年他們的主題是「宣教」,但對他們來說已不是新鮮事,因為他們已派出很多人。

他續說:「今天是否我們在香港、九龍及不少廣播站聽到訊息就高興呢﹖還是拆毁人與人之間的牆,甚至有感動被差出去,順服在神的心意裡﹖神對彼得的要求只是不要攔阻神工作,對亞拿尼亞亦只要求他不要攔阻他在掃羅身上行的奇工。

今天我們願意這樣,還是攔阻神工作﹖會否九港培靈會一百周年時,我們可以不單數算香港教會得著什麼益處,而是香港以外的教會得著什麼益處,又或者有多少宣教士在此大會上被差出去﹖今天我們選攔阻神工作,還是作神工作的見證人﹖」

相關新聞:

[奮興會之一] 鮑維均博士講「聖潔的事奉」

[奮興會之二] 鮑維均博士:剛強壯膽 敬拜獨一真神

[奮興會之三] 鮑維均博士談「福」與「禍」

[奮興會之四] 鮑維均博士:現今的機會

[奮興會之五] 鮑維均牧師:「列國先知」—耶利米的警世稱號

[奮興會之六] 鮑維均牧師:從約拿講公義與憐憫

[奮興會之七] 鮑維均牧師:放下爭競 背上十架跟隨耶穌

[奮興會之八] 鮑維均牧師:馬利亞,蒙恩的女子

[奮興會之十] 鮑維均牧師:《啟示錄》的福音與禍音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