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民博士論中文聖經翻譯百花齊放

2011 十一月 29日, 星期二 9:33

自西方宣教士以百年翻譯《聖經和合本》面世90多年,近10年來中文聖經翻譯呈現一個推陳出新、力求以最准確語言翻譯聖經的新氣象,相繼已有六至七種中文聖經譯本面世或修訂出版。為何譯本會那麼多?各譯本之間有何不同?信徒如何應對?上周六《環球聖經新譯本》奉獻禮之「不變的聖言與銳變的譯本」專題講座上,該譯本主編、聖經學者張達民博士講論中文聖經翻譯百花齊放現況,就以上三點作了分析及回應。

為何譯本那麼多?

張博士指出聖經譯本增多不單是中文聖經的現象,而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與現時代的科技、學術研究以及語言發展密切有關,促使眾多各層次的學者都能參與聖經研究及譯經工作。他套用一諾貝爾得獎科學者的話是「二三流的學者可做一流的工作」。

第一,電腦科技的突飛猛進,包羅萬有的電子資料庫,能強大的分析軟件應運而生,能以驚人的效率、為原文字詞和語法結構研究分析,提供更全面、更詳細及更準確的客觀數據,使譯文更加統一。過去學者需要踏破鐵鞋去搜羅資料、經年累月去疏理資料,而現在則在電腦鍵盤上彈指可得。而且,透過互聯網翻譯團隊能隨時溝通集思廣益。

Like Us on Facebook

第二,學術不斷進步,諸如古卷的發現、原文字典產生、對文法的瞭解和聖經背景考究方面都有發展。

第三,中文語言的改變,中港台及其他華人社會迅速發展,頻密溝通,豐富了中文的詞彙和表達方式。一些以前恰當的譯文用詞或成為了生僻難懂的字,甚至產生歧義,而需要修訂或重譯。

譯本不同在於何處?

張博士指出各個譯本不同點在於使用的底文有所不同,有的是直接翻譯,也有的是從英文譯本間接翻譯,在翻譯策略上有偏向歸化或是偏向異化。「歸化」是重本土文化,譯文語言與原文化重疊性大,以消除讀者的陌生感;而「異化」則是傾向保持原文化特色,豐富本土文化。例如聖經是父權文化下寫成,當時文化是兒子比女兒更為重要,所以聖經用「弟兄們」,若譯本保留「弟兄們」屬「異化」,若用「弟兄姊妹」則屬「歸化」的手法。

張博士又分析意譯和直譯的兩種翻譯取向皆是以忠於原文意思的準則為首,直譯忠於原文形式,用詞結構風格等放方面儘量接近原文,意譯則儘量以符合中文行為習慣表達而不執著忠於原文形式。他表示綜合兩者優點和限制,好的翻譯力求直譯而不硬譯,意譯而不流與演譯。

此外中文聖經《和合本》具權威地位,所以有些譯本翻譯的時候會以和合本的框架作參考,用詞風格也會保留和合本一致,比如《新譯本》就是這樣。但也有的譯本則刻意脫離和合本的框架,為面向非基督徒而翻譯。可見各譯本因應譯本的阅讀對象和群體會採用不用的翻譯策略和行文用詞。

信徒怎麼看各譯本?

最後張博士回應作為信徒是否需要這麼多的譯本的提問,他以走路和乘坐交通工具都可達到目的地為例,後者好處是省去周居勞頓的精力,所以一本好的譯本能幫助信徒更好地更直接地明白聖言的信息,省去不必要的用腦處理文字的夫。而且人們對熟悉的文字讀得長久會產生僵化,所以除了有一本主要阅讀的聖經譯本之外,信徒阅讀其它版本譯本時候能從中得到新鮮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