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城浸信會主任牧師羅錫為牧師最近撰文「為什麼要特別同情以色列?」,讓教會反思是否過份關懷散居的猶太人和以色列。以色列於1948年應驗《聖經》的預言奇蹟復國。對基督徒來說,以色列是聖地,耶穌基督的故鄉,福音之發祥地,可謂別具意義。
羅牧師不否定教會向猶太人宣教並組團朝聖,但認為有教會對以色列議題過份著緊。以政治為例,一些教會將以色列國內和國際事件視為與主再來相關。當以色列受威脅,教牧就呼籲信徒為以色列禱告,卻沒有看清真相。
出現「是非黑白分不清」,「把同情寄予一些不需要或不值得同情的人」的情況。
他特別以大篇幅反對教會捐款贊助欲移居以色列的猶太裔俄羅斯人。教會支援猶太裔俄羅斯人移民的理由有三,一是他們生活較窮困,生活水平和以色列有大落差,需要有人贊助他們適應以色列的新生活。二是俄羅斯人傳統信東正教,在歐洲各國的猶太人歷來受盡基督教迫害,今天這些少數族裔仍遭歧視和迫害。
三是由於《聖經》預言基督再來前,散居世界的猶太人都要歸回巴勒斯坦,在錫安建立「彌賽亞王國」,因著此末世信念,一些基督教機構和教會致力協助各地的猶太人回歸以色列。
然而羅牧師指一來猶太裔俄羅斯人尚末窮得需要接受救濟,二來他們不如先祖那麼受盡歧視,並不符合聯合國所定義的「難民身分」。最重要的,是協助他們移民故鄉的責任,應由身處以色列的同胞去負,對羅牧師來說給他們款捐的理由不充份。
Like Us on Facebook
更甚者,今天以色列已相當富裕,但卻完全欠缺施與別人的福音精神,甚至只看自己是受惠者。希伯來大學人道研究中心的主任Hillel Schmid發表的數據,指以色列是OCCD會員會國中的富裕國,但是在慈善捐款上卻與比它窮的墨西哥、智利等國同列末端,更只達到以聯合國慈善和人道捐款的目標的十分之一,比起土耳其、波蘭、斯洛維克和飽受國債危機的希臘更低。過去對外的慈善和人道捐款方面更只有百分之0.1支持國際救援工作的,遠低於比利時(48%)、意大利(13%)和美國(5%)。
羅牧師分析,以色列不對外捐款原因是他們認為外國人道組織全都為了政治目的而籌款。即使非洲有许多貧困國家急需周濟,但是以色列傾向將資金優先投放在維護國家安全上,以及境內尚待建設或改善的計劃之中,包括教育、藝術、文化和宗教,與摩西的訓誨和先知們那善待外人,熱心助人的人道傳統相違背。
更甚的是,以色列對國內的巴勒斯坦人作出種族隔離和政治壓迫。由此可見,以色列已經由「神治」國變成「世俗國家」(secular state),難怪它與伊朗、巴基斯坦和北韓並列四大「乞人憎」國家。
羅牧師強調,教會慷慨捐輸,支持慈善和人道事業是遵從《聖經》的教導,但對以色列而言,他們要效法耶穌基督為世人釘十架,白白與人分享福音的美德,而不是即使早已富裕起來,仍接受來自紐約、洛杉磯等猶太社區那源源不絕的捐款,卻對國外同胞和貧困國家置若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