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清牧師:美國能繼續維護自由嗎?

2013 九月 25日, 星期三 14:15

文化氣息濃厚的波士頓, 2013年4月15日 那天春風和煦、艷陽高照。117屆馬拉松比賽正在舉行,汗流浹背的選手一一跑回科普里廣場,受到觀賽群眾的歡呼。然而,在終點附近的街旁,瞬間發出爆炸巨響,人潮頓時驚恐萬分,倉皇奔逃。這突如其來的意外,造成三人死亡,包括來自中國、年僅23歲的留學生呂令子。

美國原為多人嚮往的「樂土」,但本世紀以來不斷有恐怖事件發生。有一則網路資料統計,從2001年至2013年6月,美國共遭受86次恐怖攻擊。美國所標榜的「自由社會」正受到嚴峻的考驗。

自由是核心價值

美國國歌「星條旗」,最後一句形容美國為:「自由之地,勇者之家」(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毫無疑問的,「自由」是美國人的核心價值。十七世紀時,一批一批的清教徒跨越大西洋來到新大陸,他們最大的動機,即是要在信仰上有更大的自由,按照他們的領受來敬拜與服事上帝。「追求自由」向來是前往美國的移民最大的渴望與目的。美國獨立宣言一開始就寫道:「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是造物主賦予人無法被剝奪的權利」。

今年 7月4日 是美國第237年國慶,這個以自由為標誌的超級大國,是否仍能持續捍衛國民的自由,近年來成為有識之士關注的焦點。2012年,葛尼斯( Os Guinness )撰寫新書《一個自由民族的自殺:自由的持續與美國的未來》( A Free People\'s Suicide: Sustainable Freedom and the American Future ),強調這片自由樂土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不但國力日走下坡,連她引以為傲的自由也受到嚴重的威脅。

Like Us on Facebook

人類追求自由是出於天性,因為神在造人時賦予人道德選擇權(這意味,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爭取自由」往往是近代史上政治革命的主要目標。英國人1688年慶祝光榮革命;美國移民於1776年為爭取獨立而革命;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爆發;俄羅斯人則於1917年推翻沙皇的封建統治。以上這些革命都以「自由」為號召。然而,爭取自由只不過是第一步,如果一個社會或國家要能持續享有自由,就必須透過法律及制度的規範,進入所謂「有秩序的自由」。但即使如此,也並非保證一個社會的自由可以永遠持續。

維護自由的危機

葛氏認為,美國最深的潛在危機乃是「維護自由」。理由至少有四方面。第一,因為對美國而言,自由一直是所有問題的關鍵。奧古斯丁認為,要界定一個民族的特性,最好的方法,是看他們所共同的喜愛是甚麼。美國人的特性無疑就是「自由」。美國從國家的誕生開始,就擁抱西方世界公認的自由形式,包括自由思想、自由言論、自由選擇、自由結社、自由投票、自由市場等。自由是美國人最推崇的美德,最巍峨的可能性,最後的絕對立場,也是最有力量的神話。美國歷史上無論哪個政黨,只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護衛者,在選舉中一定得勝。

第二,絕大多數的美國人並不明白,要維護自由是多麼困難。「自由」一詞真正的意義,是需要深思的。當傑弗遜頌讚美國是「自由的帝國」時,她的百姓卻對境內缺乏自由的非洲奴隸、印地安人及婦女視若無睹。而「自由」雖是美麗的光環,但若被極端化,其實十分危險。因此,「自由」的周圍必須有層層嚴格的要求。一個國家要保持自由的社會,需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憲法的制定,一是百姓內心的信念。從歷史的教訓來看,後者要比前者困難。與自由相關的法制結構,若能建立得好,加上適當的維護,便能夠持久;然而,自由的精神與人內心的傾向,必須一代一代的培養與強化,否則就會出問題。

第三,美國當今许多危機都直接與所謂的「自由」有關。二十世紀下半葉,美國從生產之國逐漸變成消費之國,結果,家庭債務、政府債務、國際債務,使美國在第二次大戰後迅速落入負債累累的夢魘。本文執筆時,美國政府負債金額已達到十六兆七千億多美元( $16,738,697,370,020 ),何等駭人聽聞。美國2008年的財政危機,引發了經濟蕭條,而這與自由金融政策息息相關。不過,美國經濟在世人心目中的優勢,或多或少掩盖政府負債的窘境,也讓人不太注意她限制自由的種種作法。

第四,最近全世界對美國強烈表達不滿,其中包括對美國式自由的具體批判。美國對自由的詮釋往往太過天真,隨意把「自由」、「民主」、「自由市場」劃上等號。更糟糕的是,美國習慣在國際上推動及宣傳一種普世性、彌賽亞式、及烏托邦式的「新美國世紀」( New American Century ),要在其他國家複製美國式的民主自由,結束其原來的獨裁政權,卻不顧這種民主制度所需要的文化基礎。

自由的黃金三角型

經由長期對歷史的研究,葛氏指出,若要建構一個永續的自由樂土,必須擁有「自由的黃金三角型」。第一個角是「有美德的自由」,它連著「有信仰的美德」,再連著「有自由的信仰」,回到原處,不停迴轉。葛氏強調,百姓有美好的品行及崇高的德性,是建立民主自由社會不可或缺的條件;若沒有這樣的根基,即使有憲法和制度,也經不起考驗。

先談第一個角。若沒有德性的約束與駕馭,「自由」的後果必定不堪設想。1992年4月底,洛杉磯市曾經因羅德尼?金( Rodney King )的案件發生暴動,持續六天之久,造成51人死亡,一千多人受傷,便是一個例子。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清楚表示,只有具道德感的民族才可賦予自由。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強調:「自由憲法的唯一基礎,就是『純潔的德行』。假使美國人民無法被啟發,擁有比現在更美好的德行,那麼,他們即使更換統治者,或改變政府的形式,也必定無法獲得永久的自由。」

第二個角直接觸及信仰。人的道德需要終極的依據,才有標準可循,否則遲早會墮落成「道德相對論」,各人任意而行。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富蘭克林說:「如果有人能將基督教的基本原則應用在公眾事務上,他就能改變世界的面貌。」又說:「我們需要神作我們的朋友和同盟。……如果連一隻麻雀掉在地上,都要經過祂的允部A一個國家的興起難道可以不要祂的幫助?聖經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除非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第三任總統傑弗遜說:「哲學理念最多能影響行動,但耶穌卻能鑒察人心,在人的心思裡設立祂的法庭,從泉源之處潔淨水。」

葛氏以為,近代史上的「美國實驗」,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簡璊F過去歐洲的「宗教迫害」及「靈性謀殺」。宗教信仰若有外力的干涉或強迫,總會慢慢變質。第四任總統麥迪遜主張,宗教(或我們對造物主的責任)及履行它的方式,只能由理性與內心的確信來引導,不可用武力或暴力強加,這是基本的真理,無可否認。所以,每一個人的宗教必須由自己的良心或確信來決定;這是人人應有的權利,是不能剝奪的。這就是葛尼斯所提第三個角的內涵。

唯一的轉機

綜觀葛氏所描繪的「自由黃金三角型」,美國社會的自由正處於極大的危機中,因為每一角都在崩坍。如果美國的教會不出現普遍的復興,回轉歸向聖經真理,千萬信徒晝夜向神呼籲,以致帶下神超然的拯救,美國的各方面就只會不斷往下沈淪,重蹈歷史上列強傾倒的覆轍。

所羅門作王時,耶和華向他顯現說:「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歷代志下7:14 )這個屬靈的原則今日依然適用。倘若美國的基督徒願意徹底悔改認罪,神一定有辦法扭轉國家的頹勢。但倘若教會不能真正成為社會的「光」和「鹽」,美國百姓道德每況愈下、國家遭遇危難,是可預期的。

十八、十九世紀,美國的教會曾經歷極大的屬靈復興,帶來社會的淨化。這些客觀的信仰因素,讓美國的自由社會可按憲法的精神來運作;以上的「自由黃金三角型」,在當時是穩固堅實的。一百多年前,法國人托克維爾( 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1859 )到美國考察,他發現,美國能夠日益強盛,最主要的因素是因教堂講壇上傳講公義的信息,燃燒著百姓的心。他認為,美國所以偉大,是因為她善良;倘若美國不再善良,就不再會偉大。

由是觀之,美國要能長遠享受自由和壯大,信仰的復興是關鍵所在,此外別無他法。

注:本文源自《恩福雜誌》2013年7月刊,經刊主蒙允後轉載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