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創豪 Chong Ho (Alex) Yu
美國社會學家菲爾‧朱克曼(Phil Zuckerman)說,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更自由,更快樂,因為宗教加重人們的心理負擔和造成不必要的內疚感。他引述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說:大多數宗教都有一個重要特徵,那就是對性愛懷抱著深刻的敵意。朱克曼採訪了一些放棄了信仰的美國人,他發現性觀念是很多人離開宗教的因素。當一些美國人到了十幾歲或二十出頭的時候,他們希望一嚐禁果,但這願望斷然是基督教不容许的。基督教群體只要求青少年禁慾,郤不教他們性智識和避孕方法,於是他們的婚前性接觸都不會安全,他們並會經歷恐懼和焦慮。朱克曼說,地球上大多數宗教意識高的民主國家都有最高的少女懷孕率,但世俗化的民主國家則有最低的少女懷孕率。
我不知道朱克曼如何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確實的統計數據顯示出一個複雜的結果。驟眼看來,朱克曼好像是對的,與大多數歐洲國家相比,美國的確具有更高的少女懷孕率,而美國人比大多數歐洲人又有更強的宗教意識。根據2012年的統計數字,在每一千名15至19歲的美國女童之間,約有三十九人懷孕。在另一方面,荷蘭只有大約五名同齡女孩懷孕。
然而,英國卻有全西歐最高的少女懷孕率:在每一千名15至19歲的女童之間,約有二十九人懷孕。朱克曼指責在美國高懷孕率是因為基督教保守派告訴年輕人要克制,而不是教他們如何做好避孕。然而,英國是非常世俗化的,根據英國聖公會大主教理事會編制的統計報告顯示,在二零一二年只有1.75%的英國民眾每週參加教會。英國是世界上用最多避孕措施的國家之一,根據最近的統計,五分之四15至44歲之間的英國女性使用某種避孕措施。法國人較少使用避孕方法,但每一千名女童中只有九人懷孕。一名英國評論員認為,單親家庭在英國巨幅地增長,原因並非英國的年輕人缺乏性知識和避孕知識。
Like Us on Facebook
當我們放眼於東亞和南歐,這個問題似乎更為複雜。根據最近的統計,在台灣每一千個介乎15至19歲的女性中,只有4.02人懷孕。在新加坡是六人,而在日本則是五人,意大利也有非常低的少女懷孕率(每千人有六名)。據皮帕‧諾里斯(Pippa Norris)和羅納德‧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的研究,日本是一個宗教情操頗濃的國家,而意大利是一個對宗教非常熱誠的國家,他們指出日本和意大利正經歷著宗教復興。諾里斯和英格爾哈特的研究沒有包括台灣和新加坡,但根據我的觀察,台灣也有很強的宗教觀念,在台灣隨處可以見到佛教寺廟。根據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 Survey)從2010年至2014年之間進行的問卷調查,43.1%新加坡人認為宗教在生活中非常重要,而17.7%台灣人表示宗教是非常重要的。總括來說,宗教化的民主國家並不一定有很高的少女懷孕率,世俗化的民主國家也不一定有更低的少女懷孕率。
有人指出,在美國,宗教信仰更保守的州份往往有較高的少女分娩率。但是,這類研究有兩個限制,首先,相關性並不一定意味著因果關係;第二,這些都是整個州的綜合數據,而不是個體層面的數據。1995年《華爾街日報》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美國花費更多支出在教育的州份往往有較低的SAT成績,這是否意味著,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會導致測試表現更差呢?問題是:我們怎麼能知道在SAT考試中表現不佳的學生是來自得到更多錢的學校呢?同樣道理,我們怎知道那些懷孕少女是基督徒或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響呢?在統計學中,當我們使用綜合數據向個體層面推理時候,它被稱為「生態謬論」(Ecological fallacy),這謬誤是源於假設了在同一個生態環境下每一個成員都同樣地受到生態系統內部發生的事情影響,例如一個地方的信仰保守,那麼所有生活在這地方的人都會受到保守思想影響。
我不可能在這短短的一篇文章中透徹地分析這個複雜的問題,儘管如此,我們必須用懷疑的態度看待朱克曼的說法。
作者簡介
余創豪Chong Ho (Alex)Yu是美國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教育心理學博士及哲學博士,現任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心理學系副教授和大學統計顧問,其研究範圍包括心理測量,跨文化比較,宗教心理學,量化分析之哲學基礎,先後發表了七十多篇學術論文和多本學術著作,如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Causal inferences and abductive reaso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