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青年反權威?校園團契跨世代對談消弭差異

2018 八月 22日, 星期三 14:55

經歷信仰的洗禮不論何世代的信徒也都成熟。(圖:FreeImage)
經歷信仰的洗禮不論何世代的信徒也都成熟。(圖:FreeImage)

在多元的社會各有不同的異見,不同世代之間的差異似乎愈來愈明顯。在教會因著不同的意見或有產生衝突,究竟如何互諒共通?

《校園雜誌》早前舉辦「跨世代對談會」,邀請銀、中、青三個不同世代的代表就著世代差異的產生、事奉觀、消弭差異的實際方案等議題進行交流。

反權威? 誰來了解年輕人心聲

現今社會其一特色是權威不再,有參加者覺得父母輩、傳道人不太理解年輕人的想法誤解他們反權威。

就讀社工系現為神學生的陳世賢表示,權威觀是「非單一」的,台灣昔日一黨獨大現在變成多黨制,而且時有學生走上街頭挑戰當權者,「太陽花學運,父母輩無法理解為何要衝撞立法院、罷課、上街頭。」

他指,在教會傳道人都是父母輩亦難理解年輕人的想法,「年輕人成長在多真相、多權威的時代,無法用傳統上對下、要求順服的方式來牧養,而是應該強調陪伴、認同。」

Like Us on Facebook

校園團契傳道人陳怡安則以教會一例,表明兩代人對事情的觀點存在差異。他指,教會有兩個青少年打架,年長的輔導覺得「打人是錯的要公開道歉,以免別人在團契中仿效」。年輕傳道覺得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孩子有情緒,處理過程需要「對話、彼此理解」,但年輕輔導因在團隊中要尊重年長輔導,有點被卡住。

太陽花學運時就讀高中的張辰瑋卻認為,年輕世代未必完全反權威,年輕人對權威看法很多元,對牧者的權威有些附同,但有些認同。問題是牧者的權柄是上帝所賜,「牧者就是要帶領會眾看見異象,會眾就是要順從,牧者錯了,上帝會追究他的責任,我們若不服從,上帝會追究我們的責任。」

現職法官、教會長老的呂安樂則指,價值觀隨社會而轉變。他指年輕時價值觀是單一現在是多元。「過去的人認為結婚是正常,現代人覺得生活需充實不一定要進入婚姻。」

剩時間才給教會?優先次序問題

對於工作和事奉觀,兩代人的想法也有差異。

呂安樂同時表示,上一代人工作為盡責任回報父母栽培,現今一代選擇工作以有否興趣、成長、快樂來決定。

對於在教會的事奉,陳怡安指自己當年覺得能服事就是好事,現時在團契找人事奉,學生會評估是否值得投入。

陳世賢表示認同,因這世代的選擇變多,週末活動可以去酒吧夜店,在消費主義的整體氛圍下,多數人先追求自己的目標,剩餘時間才給教會,其實這是優先次序的問題。

同世代亦差異 親身參與磨練成熟

呂安樂對於世代存差異未表認同,他覺得同世代、教會也有很多差異,因著各人有不同成長背景,「關鍵在於有沒有學會用成熟健康的方式回應差異。」

傳道人孫碧珠指,在教會要讓學生親自參與事奉,他們就會成熟。她舉例有學生指輔導帶查經沒有趣想要有趣的查經,孫碧珠就要求學生自己帶,他們在其中既開心亦發覺困難,「過程中他們開始體會什麼是事奉,需要什麼助力,不只是在那邊坐享其成。」

年輕一代的張辰瑋相信,年輕人面對教會體制出現問題,多不願花時間委身下去,但不參與並不是對付壞體制的好方式。

他鼓勵年輕人多點同理心,嘗試先用長輩可以理解的邏輯溝通,再進一步表達自己不同的想法,通常比較容易被接受。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