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自1807年由宣教士馬禮遜傳入中國二百多年,在中華文化禮教及社會風俗方面不時引發爭議,如基督徒敬祖時可否燒香,有牧者及研究俗文學的學者就此問題分析。
獻花代燒香 勿被社會誤為拜偶像
台灣信義會真理堂主任牧師楊寧亞在《神國》期刊發文分析,新約《聖經》也有記載燒香:「他們拿著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及「另有一位天使,拿著金香爐來,站在祭壇旁邊。有許多香賜給他,要和眾聖徒的祈禱一同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那香的煙和眾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神面前。」(啟示錄5:8;8:3-4)。
楊牧師指,聖經中的「香」代表眾聖徒的禱告,如同馨香火祭升到神面前,因此燒香的火祭單單獻給神。對於大部分民族以燒香表達他們對神明的祭,這與舊約中的「香」 意義截然不同。
或有基督徒表示,燒香只是表達慎終追遠的心意並不代表祭拜。楊牧師認為,「每個人的行為不能僅按照自己的感覺來界定,也要顧及周圍的人如何詮釋。按傳統文化的認知,一般燒香是祭鬼神的行為。就如哥林多前書探討的『祭肉』議題,倘若別人看見你吃祭拜過的食物而被絆倒了你就最好不吃。」
Like Us on Facebook
因此,楊牧師建議基督徒用獻花、修訂家譜來表達慎終追遠的敬意,以取代被社會大眾認為是象徵拜偶像的燒香。
燒香非重點 信誰才重要
俗文學研究學者陳舜儀回應台灣去年有傳聞政府打算禁止燒香一事,在福音網站貼專文「燒香與十字架」藉此討論基督徒應否燒香。
陳舜儀承認,舊約時代敬拜耶和華也是燒香的,所以燒香與否不是關切的核心問題,他指問題在於「如果你不燒香,卻還是在拜原來的『神明』,這對我們有甚麼益處呢?」
對於有人批評燒香是人和神溝通的憑藉,就像基督教的十字架,若要把教堂的十字架拆掉基督徒能否接受。
陳舜儀澄清,十字架只是一個記號,基督徒與神之間的橋樑並不是十字架,而是基督耶穌自己,祂是賜生命的靈住在信祂的人裡面。把教堂的十字架拆了,對於明瞭信仰真義的信徒來說無關痛癢,反正連主耶穌已被拆了,即肉身都已被釘,物質的十字架被拆也算不得甚麼。
他更指,「如果有人過於尊崇十字架,就像有些人過於尊崇教堂裡的聖徒像,反而會演變成拜偶像。」
因此陳舜儀重申,以現今的時代來說,少燒香不燒香固然是好,但重點是「決定相信誰才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