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宗教熏陶令兒童心理更健康更快樂

2018 九月 28日, 星期五 16:17


 

在宗教或屬靈活動中成長的兒童及青少年,長大後往往在身心靈方面更健康。
在宗教或屬靈活動中成長的兒童及青少年,長大後往往在身心靈方面更健康。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於上周在《美國流行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發現。這份研究表明,在宗教或屬靈活動中成長的兒童及青少年,長大後往往在身心靈方面更健康。而且宗教活動並不限於參加禮拜,研究發現個人禱告或默想也能獲得類似的益處,包括減少濫用藥物和憂鬱症的風險。

 

研究小組分析了長期參與「護士健康研究II」(Nurses' Health Study II)和「下一代成長今日研究」(Growing Up Today Study)的5,000人的相關數據。他們想知道究竟青少年與父母一起參加宗教活動、個人禱告或者默想的頻率是否關係到他們在20多歲時的身心健康。這些年輕人通常被跟蹤了8至14年。

Like Us on Facebook

研究結果顯示,那些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每周至少參加一次宗教活動的人,在20多歲時比那些從未參加過宗教活動的人更快樂的可能性要高出18%。同時,當他們在20多歲時,參與志願工作的可能性增加近30%,而吸毒的可能性也減少了33%。

但有趣的是,這不是僅取決於一個人參加了多少次禮拜,但至少是取決於他們花了多少時間祈禱或默想。那些每天祈禱或默想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更高,能更好地管理情緒,也比那些從不祈禱或默想的人更寬容。他們在更早的年齡發生性行為和感染性病的可能性也更小。

「這些發現對我們了解健康和育兒方法都很重要。」研究負責人陳穎(音譯)說,「很多孩子都是在宗教的熏陶下長大的,我們的研究表明,這對他們的行為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整體的幸福感都有很大的影響。」

該機構以往的研究也表明類似的聯繫。例如,更虔誠的人往往更快樂,相信有比自己更偉大的創造者的人的抗壓能力更強。其他的研究表明,在默想和祈禱中,大腦的「我」中心--即為自己擔憂時非常活躍的部分--會安靜下來,而那些感知外部世界的為「他者」的區域也會停止活動。這表明,宗教或屬靈活動對心理健康有益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這些活動可以減少我們思考自己的傾向和消解我們的分離感。

正如大多數人所知,還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默想本身對大腦和心理健康有正面的作用,從減輕憂鬱症狀到提高注意力和創造力。此外,其他研究表明,體驗敬畏感,親近大自然,學會靜默,都可以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其機制很可能都與這項最新的研究有關。

這項新研究缺點是,採樣不夠多樣化。研究對象大多數是白人、女性和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這項研究需要在更多樣化的人群中重覆進行,以證實這種現象是否適用於其他人群。

不論如何,這項新研究明確表明,人們應考慮在日常生活中花多點時間來默想或祈禱,而且人類自古以來的一些習慣(祈禱、默想)可能比想象中更有價值,意味更深遠。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