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福網絡研討會 華人教會疫境蛻變持續大使命

2020 四月 22日, 星期三 14:10

「疫情中蛻變的華人教會」網絡研討會嘉賓。(圖:華福臉書)
「疫情中蛻變的華人教會」網絡研討會嘉賓。(圖:華福臉書)

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社會,華人教會如何預備及迎接未來?世界華福中心4月16日舉辦「疫情中蛻變的華人教會」網絡研討會,邀請各地華人教者在探討家庭牧養、門徒培訓、教會變革等議題。

網路直播研討會由華福候任總幹事董家驊牧師、救世傳播協會會長謝光哲主持,與會者有美國矽谷生命河靈糧堂劉彤牧師、德國萊比錫華人教會洪立民牧師、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李明安院長、香港突破滙動青年會長蔡元雲醫生、美國恩典基督教會韓敬歆助理牧師、新加坡基石教會吳子平主任牧師、新生命小組教會創業總監陳逸年。

美國劉彤:危機帶來屬靈轉變

劉彤分享美國的疫情,3月份開始急劇上升了,確診的人數是全世界最多,相信是美國比其他國家更大量測試結果,在防疫方面,由於美國人並沒有戴口罩的文化,將必須用比較嚴厲的方法來使大家隔離。

Like Us on Facebook

華人教會有兩方面的轉變。一,聚會人數急劇下降,改為網上聚會計有主日學、小組等,信徒更顯活力看到神的手在推動成為一個更新浪潮;二,美國各大醫院非常缺乏口罩和防護衣物,華人教會聯合推動捐贈口罩防護衣,劉彤的教會跟政府合作設立食物發放中心,每星期固定發放給沒法出門的老人家,他認為「每一個危機都是帶來屬靈的轉變」。

馬來西亞李明安:鄉鎮教會難展網絡聚會

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李明安院長指,馬來西亞在東南亞是疫情影響最大的國家, 因應政府防疫政策所有教會停止實體聚會,教會很快轉型大部分線上崇拜,不過在鄉鎮的教會尤其是東馬、西馬受網絡限制。在6個主日信徒沒有機會守聖餐,教會在考慮讓信徒在家裡守聖餐記念主。可喜是宗派之間減低隔閡一起合作,神學院積極發展網上課程,期望馬來西亞華人教會在疫情之中能夠蛻變更合神的心意。

德國萊比錫華人教會洪立民牧師表示,德國是歐洲疫病重災區之一,九成教會已轉為線上崇拜。

香港蔡元雲:神以家庭完成大使命

來自香港的華福國際董事會主席、 突破匯動青年會長蔡元雲以題目「從社會到家庭的牧養」,給基督徒家庭回應及應對現今的處境。

蔡元雲指,社會與家庭在新冠肺炎之中有幾項互動共同關注: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危、家人共聚的時間增加、教會使用視像聯絡也增加。他亦提出,家庭是成全神的使命, 從創世記到啟示錄提到三個部分:保護大自然、維繫各民族文化使命、完成神的大使命,神的心意是以家庭作為開端,並且履行耶穌基督頒布的大使命。

因此,神看顧祝福家庭、城市、國家。詩篇128篇1至6節指,家庭最重要的是敬畏耶和華遵行神的道便為有福。神也祝福城市,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以色列,好叫他們的兒女的兒女都得平安。

蔡元雲也從新約以弗所書保羅的教導看家庭牧養,保羅生處於羅馬帝國,當時代的人淫亂、暗昧、邪惡(以弗所書5:1-18);保羅亦勸勉信徒在家,夫妻敬畏基督彼此順服,丈夫潔淨、妻子捨己、妻子敬重丈夫、子女孝敬父母。(以弗所書5:19至6:4)

美國韓敬歆:神為本華人跨越文化障礙

美國恩典基督教會助理牧師韓敬歆以父親、傳道人、牧者三重身分探討家庭牧養的課題。

他指,其教會由早上9時至11時成人崇拜,小孩子怎樣處理?不可能全部時間安排他們在線上聚會;另一方面,華人教會來自中港台等不同地區各有不同的文化,他們都有新移民的身份,怎樣調整呢?大家都是從上帝呼召聚在一起,成為跟隨祂的門徒同一本質,在知識和行為上學習。不論來自哪些地區的華人都歸回同一本質不分國籍。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如何學像耶穌基督的樣式呢?他提出,每個信徒都可以思考在過去24小時跟我活在一起的人,他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我怎樣關心他,就是這樣回到最基礎去。

在家庭裡面遇到壓力怎麼辦?家人生病的時候有憤怒、經濟出現問題有壓力、孩子遇到問題等,到了一個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禱告,禱告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有了情感互動和幫助下一代才看見甚麽叫做品德。

新加坡吳子平:教會三種變革

在疫情家人多了時間在家庭,怎樣跟孩子關係破冰達到建立門徒的果效?新加坡基石教會主任牧師吳子平表示,關心弟兄姊妹和家庭有沒有足夠的靈命和生命厚度,在信仰上獨立來抵禦疫情接踵而來的全球海嘯。

他跟教牧同工反思教會組織變革來培育門徒。一,疫情之下教會高度依賴的模式。信徒在疫情裡面是否有高度依賴教會聚會的心理,因此阻礙了基督徒靈命獨立,參加聚會反而成了靈命成熟的代替品, 如果是這樣想基督徒參加聚會只是一種宗教沒有靈魂。

第二,教會角色是否提供消費服務?教會在疫情裡頻繁安排線上聚會,要留意這不是娛樂也不是為了彌補一種宗教的感覺或者失落感,教會不能生硬地將實體崇拜複製在網絡上,只有回到教會本質的精神就是生命與內容,不是外在形式,網絡聚會最重要的是透過詩歌敬拜歌頌上帝。

第三,教會反思是否一個過於臃腫的組織。吳子平表示,教會不可變得企業化看重組織的成長多於個人生命的培育,與其努力把人留在教會倒不如把教會建立在人群之中,耶穌的大使命是叫人來再差派人去傳。

台灣陳逸年:疫情使教會發展400小組

台灣新生命小組教會創業總監陳逸年,透過其教會的實戰經驗,分享怎樣突破場地限制建立真實門徒生命。

將福音傳到地極是終極目標,訓練組長是一項挑戰,接受訓練後的信徒成為組長,然後將這個系統帶到每一個小組裏裡,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禮拜都可接受培訓。

至於新生命小組教會在疫情前後的部署,陳逸年指,教會原本有2,500人、170小組、4堂主日崇拜,在疫情之下改為300人一場主日、10堂主日聚會增生出了6個新的團契, 後來再改為100人一場主日聚會。由於全面停止實體聚會,現在開始發展微型小組效法耶穌原型教會的概念,由6至12人一組變為3至6人一組,每小組都有自己的直播聚會、講道和敬拜。疫情下小組已經發展超過400個,反而有好處更加吸引無法穩定聚會的人參加。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