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流動三招自我保護 區祥江提醒小心病態反應

2022 四月 16日, 星期六 10:58

(圖: freepik)
(圖: freepik)

人際互動中怎樣了解自己的行為?中國神學研究院輔導科教授區祥江在一課堂介紹「人際流動理論」,以親近、抽離或對抗別人避免不被傷害;若將理論放進神人關係,出現甚麼情境?

區祥江在課堂引用德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卡倫·荷妮(Karen Horney)的「人際流動理論」,並指理論跟其成長息息相關,荷妮生於1885年德國漢堡,父親是船長性格嚴苛,為基要派信徒,看低女性地位,寵愛大兒子,因而令荷妮受傷害。

根據荷妮的理論,人際流動產生焦慮時,人以三種方法處理,目的降低焦慮避免不被傷害:1.行近人;2.對抗人;3.離開人。

「行近人」(Moves Towards)對人表示友善源於如果你愛我,你就不會傷害我的想法;「對抗人」(Moves Against)對抗爭取生存空間,如果我擁有權力,你就不能傷害我 ;「離開人」(Moves Away)隱身而退,以為自己退讓,對方就不會傷害我。

人際流動可能出於性格,在職場可以是良性競爭,但是如果為了遷就人沒有了自己、一心只想打底對方、抽離只為退縮,這是病態的反應。

Like Us on Facebook

此外,區祥江將人際流動整理出9種組合,每一種行為對方可有三種反應,例如行近人時,對方行近自己、離開自己、或對抗自己,如此類推;如果加上健康的反應,人際流動有36種組合。

區祥江繼而將這套理論放諸於「神人關係的流動」,發展出三個模式:1.神走近我;2.神離開我;神對抗我。

我們也可以有三種方式回應,例如神行近我,我也親近祂;或者遇上苦難時,我對抗神,感覺在屬靈黑夜裡,上帝好像掩面不見我。在屬靈旅程歷程上遇到這處境,藉著「神人關係的流動」幫助我們反思與神的關係。

最後,區祥江以羅馬書11章33節勉勵信徒存著敬畏的心經歷上帝:「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

「從人際流動中聆聽自己」為中國神學研究院基督教研究文憑(網上)課程體驗課堂之一,視頻於2月11日上載YouTube平台,超過4千人次觀看。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