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詩歌日:失落的語言呼喚人類靈性美善

世界詩歌日:失落的語言呼喚人類靈性美善
世界詩歌日:失落的語言呼喚人類靈性美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3月21日定為「世界詩歌日」,為這種瀕危語言保育並促進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在中國詩歌有特殊地位以此探究東方文化;在世界局勢動盪之際,烏克蘭戰地女孩之詩給人聆聽種族對生命的體驗;而基督教的詩篇具三千多年歷史,但影響力穿越時空,成為人類共同的靈性補給。

世界詩歌日 瀕危語言發聲機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9年將3月21日定為「世界詩歌日」(World Poetry Day),向全球宣傳閲讀、寫作、出版和教授詩,目的是通過詩歌表達語言的多樣性,讓瀕危語言有機會在其社區內得到聆聽。此外,世界詩歌日也是為了促進詩歌教學,恢復詩歌與舞蹈,戲劇,音樂,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對話,支持小型出版商及在媒體上創造富有魅力的詩歌形象。

世界詩歌日讓公眾瞭解及加深詩歌文化,有助於理解其他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並且能夠配合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詩歌之所以可以聯結起人們,凝聚人心,是因為它的語言易於傳播,有時甚至是直接的。它可以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激勵我們探尋真理、美和愛,甚至在某些時候可以拯救我們的生命。

 中國詩歌的地位特殊

在中國,詩歌的地位是特殊而重要的,中國的詩歌文化歴史悠久,從唐詩到宋詞,元曲再到近現代的短詩、長詩、現代詩歌等,中國古代和現代詩歌文化構成了中國人民獨特的文化,思想和審美觀。世界各地的人們在讀中國古詩詞和現代詩歌時,探究其中的情感和歴史內涵,更為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

烏克蘭戰地詩歌 聆聽種族對生命的體驗

在烏克蘭,詩人謝爾蓋·扎丹(Serhiy Viktorovych Zhadan)在去年2月俄羅斯入侵國土之時,發表了詩作《第一次空襲》,通過一位女子的內心矛盾和糾結,詩人描述了戰爭中人們既脆弱又堅強的心理狀態,讓人們更能切實體會戰爭帶來的劇烈震撼,這正是詩歌能夠讓我們在神秘和藝術魅力之間產生共鳴的原因。

《第一次空襲》

街道。一位女子迂迴穿過街道。
她停下。在蔬果店前
她猶豫。
一定要買麵包?沒有了──足夠嗎?──不夠
麵包?
今天一定要買麵包嗎?還是──
明天再買?──
她猶豫。
她盯著。她盯著手機。手機。響了。
母親。她對母親説:媽媽!
沒聽媽媽説什麼
她大喊。
在蔬果店的玻璃窗前;又朝著蔬果店的玻璃窗
大喊
彷彿朝著玻璃窗上的自己
大喊。
拍著手機。
迂迴穿過街道,大喊
朝著她看不見的──難溝通的──
母親。

眼淚。眼淚,再也沒有機會
原諒
她的母親了。忘記
麵包。
忘記。麵包和世上每一個活著的事物。把它拋棄。
把它留下。獨自。

那個早晨
開始了。第一次空襲。

基督教詩歌 滋養人類靈性

基督徒對詩歌並不陌生,因為詩歌在聖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舊約聖經中的詩篇,它是希伯來人的文化寶庫。詩篇包含了一繫列的贊美神、哀求祝福、傾訴內心等主題,被許多基督徒視為靈修讀本。

其中,詩篇118篇5節就是一個充滿信心的例子:「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祂就應允我,把我安置在寬闊之地。」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大衞在面臨困境時向神呼求,並且相信神會施行拯救,將他帶到寬闊蒙福之地。

事實上,詩歌在基督教發揮了重要作用,透過詩人與上帝的情誼感化各地族羣,時至21世紀的今天影響力擴散到世界各地,成為人類共同的靈性補給。

  •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隨著中國宣教的黃金時代逐漸遠去,事工的動態正在發生劇變。外籍工人被迫離開,當地教會面臨日益加劇的打壓。在這樣的環境下,國際信徒羣體如何繼續支持並與親愛的中國弟兄姊妹同行?最近的一次旅程讓我深刻思考一種新的夥伴模式,以及神如何繼續傾注祂的愛,並在中國開展祂的工作。

  • 特朗普政府簽署法令 禁止男跨女參與女子運動

    美國當前總統特朗普於2月5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禁止生理男性以女性身份參加女子運動。

  • 2025全球差傳數據出爐:亞洲未得之民最多 宣教資源分配不均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近日發佈《2025全球差傳數據》。針對全球差傳現狀及未來趨勢進行四項觀察,發現全球只有3%宣教士被派往未得之民地區,而教會用於差傳的奉獻亦不足一成。

  • 為什麼這麼多超大型教會似乎存在腐敗?

    近年來,超大型教會(Megachurches)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坦白説,其中一些批評是完全有道理的。在許多人看來,這些教會更像是運作成熟的商業機構,而不是單純的敬拜場所——它們擁有龐大的預算、華麗的佈道製作,有時甚至是牧師家族成員充斥教會薪資名單。正因如此,人們常常會問:「超大型教會是否腐敗?」 這是一個合理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呼籲推動貿易外交手段 改善中國宗教自由狀況

    在2025年2月4日舉行的國際宗教自由峯會(IRF Summit)上,關於如何通過結合貿易與人權議題,改善國際宗教自由狀況的討論成為一場分會的重點。這場分會討論了美國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和貿易槓桿,推動包括中國在內的「特別關注國」(CPC),改善宗教自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