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姿園「在田女生合作社計劃」:述說城市人農耕的趣味

2023 十一月 30日, 星期四 10:28

戚曉麗介紹荔枝窩復耕者的故事。(圖:基督日報)
戚曉麗介紹荔枝窩復耕者的故事。(圖:基督日報)
龍子維分享《大嶼食通信》。(圖:基督日報)
龍子維分享《大嶼食通信》。(圖:基督日報)
莫皓光用椰子殼造成的碗。(圖:基督日報)
莫皓光用椰子殼造成的碗。(圖:基督日報)

創姿園11月18日在突破中心發佈「在田女生合作社計劃」,分享鄉郊與農業故事,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戚曉麗進行鄉村活化計劃有助拓闊人對偏鄉的觀念;土地教育基金龍子維訓練學徒學習藍染在「好老土農墟」真人示範大嶼山的文化產業;自稱「野人」的莫皓光20年過著鄉郊生活,提倡非物質的快樂。

Like Us on Facebook

在田女生合作社計劃:分享鄉郊與農業故事

生命導向中心暨創姿園助理事工統籌黃詠心姑娘介紹,創姿園是新福事工協會的一個農莊,佔地五萬平方呎,農友可藉種植以了解植物與生命的關係,產出個人喜愛的蔬果;或透過土地認獻計劃,接受捐助農夫代為種植,收成後將蔬菜分派到基層人士,讓他們品嘗健康無害的蔬菜,還可出售農產品;另提供各類生命成長和趣味的工作坊等。

「在田女生合作社計劃」自今年8月展開,11月至明年5月期間到不同學校或社區分享鄉郊與農業故事、都市人與返鄉者走入鄉村務農,對於當地人特別是婦女的影響;還有「在田女生」的感想和模擬進食感恩練習等。是次講座以「環境教育—鄉郊、社區與農業」為題,邀請講員分享讓大眾更多認識有關議題。

鄉村活化計劃:拓闊人對偏鄉的觀念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總監戚曉麗指出,2014年進入荔枝窩,根據統計香港有1,000多條鄉村,傳統鄉村700多條,100多條處於極度偏遠位置,這些偏鄉一直存在,後來被郊野公園包圍沒有車路到達。

荔枝窩是其中極度偏遠的鄉村,原本是客家村,70年代末大部分原居民遷離,直至2013年香港大學等非牟利機構進行鄉村活化計劃,開始有人進入去長住。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大會播放影片介紹荔枝窩的第一位女村長群英姐,她在荔枝窩復耕並售賣農產品,還創立了英記茶莊。此外,還有學員在村莊協助社企、藝術家研究藍染等。

透過這些故事,可以在個人層面上啟發人生,在宏觀層面上拓寬人們對鄉村的看法,讓更多的人進入鄉間,凝聚成一個社區,發揮各自的能力。

好老土農墟:黃皮啤酒、藍染呈現大嶼鄉郊產業

土地教育基金總幹事龍子維自稱是大嶼山村民,他與團體合辦了推動在地生產「有種大嶼」計劃的「好老土農墟」。該計劃定期在大嶼山梅窩舉辦,每期都有特色的農產品,還研發了黃皮啤酒,拉近城市與鄉郊的關係。此外,還會訓練學徒學習藍染,藉此讓他們了解村內的狀況。

「我們將鄉郊產業的故事呈現出來,不單是透過大眾媒體,是透過人進入鄉村真切地理解所做的有甚麼價值。」龍子維希望學徒製造出來的農產品,在農墟向人述說大嶼山鄉村的故事,並出版《大嶼食通信》,介紹每期的農產品,人物故事等。

野人的鄉郊生活:提倡非物質的快樂

自然脈絡總幹事莫皓光自稱為「野人」,有一段時間住在雞嶺村,他分享了一個趣事,半夜有賊經過他的村屋偷竊卻沒有損失,笑言因為自己窮,沒有東西可以被偷,藉趣事他提倡非物質的快樂。

「野人」大學畢業後開始住在鄉郊學習耕田,2014年搬去亞公田村。他指出:「現代人住鄉郊不等於過鄉村生活,屋企有冷氣、5G網絡。幾年前推行了實習生計劃,分享自己生活也讓有興趣的人體驗鄉村生活。在荒廢的鄉村一齊想方法解決問題,修建廁所、修橋補路,發覺他們都喜歡這種生活。」這個計劃為期3個月,每週一至週四,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一起耕種、劈柴和煮食等。

他的家裡沒有電視,孩子們喜歡戶外活動,並指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快就能釋放自己的本能,讓自己舒適地適應大自然環境,對蚊蟲等事物有更多的體驗。對於許多人來說,鄉間的生活充滿了浪漫,而對他來說,這是他20多年來享受的鄉郊生活。

未來城鄉界線模糊:生活模式變得多種演繹

對於本報提問,特區政府的城市規劃伸延至鄉郊,如明日大嶼及北都會同時推進,促使田舍活動帶來甚麼影響?

莫皓光(野人)回應時指出,政府決策代表大多數市民,他個人繼續默默耕耘做撒種的工作,讓更多人了解鄉郊,以致政府日後提出來的政策,整個社會氣氛都會不同,環保不應該是少數,是每個人都具備的素質。

戚曉麗表示,政府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鄉郊計劃,以前的做法是將整個鄉郊覆蓋,未來則是城鄉融合,多一些結合環保元素,使城鄉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可能出現另一種生活模式。她自稱為城市人,但做了20年的鄉村工作仍然未肯搬入村落,預計將來可能會有更多人選擇這樣的生活模式。

「大嶼山村民」龍子維觀察,多了年輕人搬入離島居住,大嶼山、坪洲、長洲,鄉郊生活模式變得多種演繹,耕田、藝術創作等一班人持續地實踐理念。他認為縱使政府將鄉郊發展城市仍然留有很多空間給人,例如明日大嶼公路建設完善,可能多了人進入去,恢復耕種連帶田主也受惠。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