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文是個工作狂?屈思宏講座探索屬靈偉人的多面性

2024 九月 10日, 星期二 9:46

Portraits of John Calvin

Portraits of John Calvin

提到加爾文,一般都會想到他眉頭緊鎖的形象。甚至在Gary Brown筆下,加爾文被描繪為鼻子尖長、鬍子濃密,表情嚴肅,不苟言笑。"其實他也是跟我們一樣有血有肉的人,有他的人性和感受。"屈思宏博士在《加爾文神學概論》線上講座中帶領會眾打破對其單一、嚴肅的印象,探索這位屬靈領袖的多面性。

Gary Brown's Portrait of John Calvin
Gary Brown's Portrait of John Calvin

以下是講座內容摘要:

不知道大家對加爾文的了解如何。或許有些人已經信主一段時間,聽過不少關於加爾文的介紹,可能他的嚴肅形象和預定論會讓人覺得他過於強調神的主權,忽略了人的感受和選擇。也許你聽過一些關於他的生平故事,對他有著既定印象。因此,今天我想借此機會,與大家分享加爾文的另一面。

Like Us on Facebook

很遺憾的是,當我們上網搜索加爾文的生平或肖像時,常見的都是他眉頭緊鎖的形象。就像Gary Brown所繪的那幅畫,加爾文被描繪成鼻子尖長、鬍子濃密,表情嚴肅,似乎不苟言笑。這種形象確實與我們對加爾文的既定印象不謀而合,但事實上,加爾文跟我們一樣,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有著他的人性和感受。

在今天的講座中,不僅會探討加爾文作為屬靈模範的特點,更希望大家能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汲取一些我們平時不太了解的內容。

不負父命調整學業 放棄學術夢想成牧羊人

加爾文出生於1509年7月10日,來自法國一個小城市。他的母親在他六歲時就去世,因此對他的影響相對較小,而他的父親對他影響深遠。父親是當地主教的書記官,職位較高,希望加爾文能繼承衣缽,成為神職人員,甚至有朝一日升為主教。然而,後來因一些原因,他的父親改變了計劃,鼓勵加爾文改學法律。

在求學期間,加爾文的學業不斷調整。雖然他主修法律,但在學業結束後,他卻寫了一本為古典思想家森尼加(Seneca)著作的註釋書,這也是他希望藉此成為一名著名人文學者的嘗試。然而,就在他邁向學術之路時,宗教改革的風潮席捲歐洲,尤其是馬丁路德的影響波及到了法國。

加爾文的好友尼可拉非常支持宗教改革,並在巴黎發表了關於"因信稱義"的演講,這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尼可拉因被指為宗教改革的叛徒而被追捕,而加爾文因與尼可拉的關係密切,也不得不逃亡。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兩人輾轉逃跑,最終加爾文抵達瑞士,進入了日內瓦。

加爾文曾計劃前往法國邊境的斯特拉斯堡,希望隱居並專注學術研究,遠離教會的事務。這個決定反映了他內向的性格,喜歡讀書和寫作。然而,當他留在日內瓦時,一位牧師法諾勒注意到了加爾文的獨特之處,認為他是日內瓦所需的領袖,因為他的言辭清晰有力,思想縝密。

日內瓦當時面臨大量宗教難民,這些難民並非因戰爭或政治,而是因宗教信仰的變更而受到天主教迫害,他們需要牧養。然而加爾文猶豫是否留下來幫助這些難民。法諾勒的勸告非常直接,他對加爾文說,如果加爾文拒絕留下來服侍上帝,神將會咒詛他。這番話令加爾文深感困惑,最後他決定留在日內瓦,放下了自己原本的學術夢想,開始牧養當地的宗教難民。

兩年後,由於意見分歧,加爾文離開了日內瓦,前往瑞士巴塞爾。到了斯特拉斯堡,他再次遇到了類似的情景,另一位牧者馬丁·布塞爾也用類似的勸告要求加爾文幫助當地的宗教難民。加爾文最終接受了這一使命,繼續忠心牧養那些因信仰受逼迫的人。

1541年,加爾文重返日內瓦,儘管他直到1559年才獲得日內瓦的公民資格,但他一直忠心地牧養直到去世。

信仰旅程的四個階段:無知、衝擊、探索、悔改

加爾文的信仰旅程充滿了挑戰和轉變,他經歷了從無知到信仰突破的四個階段:無知、衝擊、探索和悔改。他的生命中,最大的衝擊來自他內心的自省和良心的責備,令他感到不配得上救恩。然而,這份痛苦促使他深入思考信仰,並最終領悟到宗教改革的意義。他認同馬丁路德等改教家們的教導,並徹底批判自己在天主教中的生活,最終完全悔改,接受因信稱義的教義。

加爾文的生命見證了一個人如何通過不斷的探索和悔改,忠心地服事上帝與他人。這種信仰的轉變充滿淚水與感恩,是每一個信徒在面對信仰突破時可能會經歷的過程。

我們在信仰生活中的改變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更是思想和裝備上的。加爾文的個人改變同樣具備這一特點。在加爾文改變後,他在日內瓦的服事中表現出了堅定的信心與行動力。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基督教要義》,不僅是神學經典,也是加爾文思想的凝聚。

加爾文起初志在成為一名學者,希望通過著書立說成名,但他在人生方向上做出了調整,選擇了服事上帝的道路。儘管他不再追求學術成名,但他並沒有放棄寫作的恩賜。相反,他將自己的寫作才能投入到牧養群羊的工作中。上帝並不會讓他所呼召的人放棄自己的恩賜,而是通過不同的方式運用這些才能來服事祂。無論是寫作、教導、傳福音,還是其他方面的恩賜,都可以被上帝用來造福他人。

加爾文的寫作生涯展現了這種恩賜的應用,他不斷修訂《基督教要義》,從第一版到第五版,都反映了他對服事和寫作的精益求精。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事奉和工作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努力達到盡善盡美。無論是帶查經、帶領詩班,還是其他事奉工作,初次嘗試可能會遇到困難,但通過不斷地練習和堅持,最終會有質的飛躍,並能夠教導他人。

如果你認為《基督教要義》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且你已經閱讀了它的全本,包括中文翻譯和英文翻譯,那麼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畢竟,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確實是一部厚重的著作,第五版的英文翻譯也不是那麼容易在一年內讀完,除非只是粗略瀏覽。然而,我可以告訴大家,儘管你用心讀完了《基督教要義》,你實際上只閱讀了加爾文著作的十分之一。他的其他著作,如詩經書和解經書,其實更占了他一生著作的大部分。

加爾文和其他宗教改革家一樣,有責任教導信徒理解聖經。因此,他為聖經寫了很多註釋書。然而,你會發現他的聖經註釋並沒有涵蓋所有66卷聖經書卷。例如,他沒有寫啟示錄,因為他認為自己不懂得寫註釋;他也沒有寫箴言和雅歌等智慧書。雖然沒有寫這些書卷的註釋,他在講道中常常引用智慧書的內容,填補了註釋書中的空缺。

更值得珍惜的是,加爾文在帖撒羅尼迦書註釋的導言中提到,他認為每一個全職或兼職的事奉者,都應該認識到事奉比生命更加珍貴。他用淚水批判自己的前半生,並感受到上帝的恩典,使他在事奉中不僅僅是工作,而是對上帝救贖和愛的回應。

很多人,包括我以前的神學教授,都認為,要講道講得好,需要閱讀加爾文的註釋書。但遺憾的是,加爾文的許多註釋書在中文中很少有翻譯,而英文翻譯則較為齊全。除了註釋書,加爾文還有很多其他著作。他在日內瓦牧會時,不僅處理了政治、社會和宗教的分隔問題,還編寫了認信書、教會組織規範、敬拜形式等,並且關注兒童教育,建立了一整套系統的牧養體系。

從《基督教要義》到註釋書,再到其他著作,可以看出加爾文的巨大變化。他從一個學者轉變為一個牧者,儘管他通過寫作來牧養群羊,但他也積極參與辦學,這顯示了他的偉大貢獻。

加爾文是個工作狂?

加爾文被認為是一個工作狂。在我們結束這個講座後,可以思考他是否真的是這樣。加爾文的生活完全投入於回應上帝的救恩,他的生命獻給了牧養別人。在宗教改革時期,讀聖經和神學非常重要,但在日內瓦這樣的城市,文字和教育也同樣重要。加爾文意識到當時教育條件的局限性,因此開設了許多文化中學和高等學府,並從1550年開始,每週五晚上舉辦聖經班。他做了大量的教學工作。

加爾文的牧師職責不僅僅是教導。他在日內瓦每週至少講道三個地方,有時候一天要講幾次。他每個主日都講道,並且在週一到週五也去不同地方講道。他的講道時間安排得非常早,從早上四點到五點,夏冬時節略有不同。

加爾文在1542年至1564年期間不斷地進行講道,並且感謝神當時有人記錄他的講道內容。加爾文有一個習慣,不帶講章上台講道,因為他認為這樣可以讓聖靈的工作不受限制。他的禱告會通常安排在星期三,這是許多教會禱告會的傳統時間。

在他臨終之前,加爾文召集了同工們,囑咐他們要保持熱心服侍主,不要失去勇氣。他希望他們繼續用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不要讓任何事情分隔他們與群羊的關係。加爾文在最後時刻的肺腑之言中,向同工們表達了他對他們的感激,並請求他們原諒他在過去事奉中可能造成的傷害。

加爾文的遺產不僅在於他的寫作和講道,還有他對屬靈生活的堅持。他的生命教導我們,真正的屬靈模範並不是要完全照搬他的做法,而是要從他的屬靈特質中學習,並結合自己的能力和處境來生活和事奉。加爾文常覺得自己虧欠上帝,持續改進自己的工作,表現出極大的韌性和奉獻精神。他的生活提醒我們,要真心將自己交給上帝,這樣我們的事奉和生活才會有所不同。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