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萬國都歡樂》出版三十年 約翰·派博谈「基督教享樂主義」如何影響宣教

2024 十二月 2日, 星期一 15:25

John Pipper with his Book: Let All Nation Be Glad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Desiring God)
John Pipper with his Book: Let All Nation Be Glad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Desiring God)

《願萬國都歡樂》於1993年首次出版,並經過多次修訂,最近出版了三十週年紀念版。伯利恆神學院Jon Hoglund教授和几位學生採訪該書作者約翰·派博牧師,討論為什麼這本書在三十年後依然在宣教對話中具有影響力。

在談話中,圍繞這本書和「宣教」這一主題,大家談到約拿單·愛德華茲對約翰·派博在宣教上的影響;宣教的目的、力量和代價;宣教士如何看待宣教成果,以及一些關於宣教實踐和優先事項的問題。

「基督教享樂主義」與宣教的結合

結合個人經歷,約翰·派博表示,上世紀70年代他開始意識到一個嶄新的神學概念:「基督教享樂主義」(Christian Hedonism)。這個觀點是說,當我們以上帝為最大的滿足,上帝就得著最大的榮耀。也就是說,派博意識到,人們可以將追求幸福和追求上帝的榮耀調和在一起;當基督徒在神中得到最大滿足時,神也得到最大榮耀。

Like Us on Facebook

十多年後,「基督教享樂主義」對他的全球宣教工作產生重大影響。約翰·派博的父親熱愛宣教,每晚為神的榮耀和宣教禱告,這對他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儘管在大學和神學院的學習中接觸過宣教,他並未真正重視。1983年,一次宣教周的講道要求促使他深入思考基督教享樂主義與宣教的關係,從而寫下了《願萬國都歡樂》一書。他強調神的主權和人類的滿足之間的關係,引用聖經經文說明神能征服任何人的心,宣教是找到真正寶藏的旅程。

「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馬可福音10:29-30)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要向耶和華歌唱,稱頌他的名!天天傳揚他的救恩!在列邦中述說他的榮耀!在萬民中述說他的奇事!」(詩篇96:1-3)

這段經文為書名提供了依據。

接下來,圍繞宣教中神的榮耀、人們的幸福和基督教享樂主義,派博牧師和現場的學生探討了宣教的目的和動力等主題。其中一位學生提出宣教中如何避免將人們當作達到這些目的的工具。派博解釋道,基督教享樂主義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不僅追求神的榮耀,也追求個人的快樂。這種觀念可能會讓人們覺得他們只是為了他人的快樂而存在,但派博強調,這兩者是緊密聯繫的。

派博指出,當一個基督徒希望別人認識神並榮耀他時,這種榮耀是通過讓人們在神裡面找到最大的快樂而實現的。他舉了一個例子,描述了自己作為牧師去探望一位名叫瑪貝爾的老人,儘管他一開始不情願,但當他與她分享好消息時,他發現這是一個讓自己和對方都感到快樂的過程。這種分享並不自私,因為它是基於對他人真實的關心和愛。

關於宣教中可能出現的「殉道情結」的問題,即一些人可能對為耶穌殉道充滿熱情,但對日常事工卻相對冷淡(有一句諺語表達就是:每個人都想拯救世界,但沒有人想幫媽媽洗碗)。派博對此表示,教會應該鼓勵一種健康的受苦觀,不僅包括願意為基督受苦的殉道精神,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犧牲。他強調,跟隨耶穌的道路不僅僅是通向各各他的受苦,還包括日常的、平凡的、艱辛的工作,如洗衣服和支付帳單。這些平凡的任務同樣重要,因為它們反映了真正的基督徒生活。

派博還建議,教會在派遣傳教士時,應確保這些傳教士願意在平凡的事工中服侍,而不僅僅是追求大的榮耀。他們應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見證基督,無論是在海外的宣教地,還是在自己所在的社區裡,從事普通而平凡的工作。這種全方位的奉獻和服務,正是基督教信仰的真正體現。


宣教士如何避免嫉妒他人

約拿單·愛德華茲的一篇佈道《天堂是一個愛的世界》中強調,天堂中不同程度的榮耀不會引起嫉妒或驕傲。然而,在地上,宣教士們如何避免嫉妒他人所獲得的更大的成功?針對這一問題,派博認為,嫉妒源自於對他人成果的不滿,並帶來痛苦,而「渴望更多的愛、信心和善良」並非罪。嫉妒在於希望他人失敗,這種心理背離基督精神,是出於驕傲和自我優越感。

派博進一步指出,不同人有不同的恩賜和成果,如果總是把自己跟別人比較,會導致崩潰。他引用保羅的話,強調神決定成果的生長,「我栽種了, 亞波羅澆灌了, 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3:6)因此應接受神的主權和良善。派博引述葛培理牧師的經歷說,神獎賞忠心而非果效,即使成果看似微小,忠心履行職責同樣會獲得大的獎賞。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章中提到,人的一生經過火焰,只有經得住考驗的才會被獎賞,這不是關於果效的多少,而是教導的正確與否。

最後,派博強調,成果的種類取決於個人恩賜、地點和文化等因素。例如,在新罕布什爾州和密西西比州的植堂面臨完全不同的挑戰,不能以他人的成果來衡量自己的成就。總結而言,宣教士應關注自己的忠心和神的主權,而非他人的成功。

宣教實踐和優先事項

一位名叫艾迪的學生向派博牧師詢問關於宣教實踐和優先事項的問題。艾迪詢問關於未得之民群體以及教會接觸這些群體的策略,強調宣教應被視為持續的工作,而不是一個靜態的任務。派博回應指出,完成任務和忠實於任務並不矛盾,完成大使命是基督徒應追求的目標。派博引用聖經中的馬太福音28:19、啟示錄5:9-10和馬太福音24:14,強調傳福音的重要性,並認為宣教工作應涵蓋所有民族和語言群體。

他提到,雖然「未得之民」概念模糊,但宣教的任務是接觸所有群體,無論這些群體的界限如何不明確。派博認為,忠實於任務意味著在神呼召的地方完成宣教使命,無論這些地方是在哪裡。他分享了個人經歷,儘管他自己從未擔任宣教士,但通過寫作和教學對宣教工作產生了影響,說明神會以各種方式使用人。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