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故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的眾多評價中,人們提到他為社會正義、和平與人道主義所作的貢獻。然而,在他短暫的單屆總統任期內,卡特無意間促成了美國歷史上最持久的政治運動之一--宗教右派的崛起,這或許是他最具影響力的政治遺產。
宗教右派的興起與卡特有何關系?
1976年,卡特成功當選美國總統。他的勝利對共和黨的「南方戰略」構成了威脅。共和黨長期致力於利用南方日益增長的人口優勢,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黨派聯盟。而卡特,作為一名在佐治亞州南部花生農場長大的南方浸信會信徒,憑借宗教與區域認同感,將南方白人重新吸引回民主黨的懷抱。相比於12年前的林登·約翰遜總統失去包括南卡羅來納州到路易斯安那州在內的整個深南五州,卡特贏得了除弗吉尼亞以外的所有前邦聯州,這種轉變具有深遠意義。
然而,卡特的個人宗教信仰遠比1976年《新聞周刊》封面故事「重生!」所描述的更為復雜。那期封面將1976年稱為「福音派之年」。正如喬納森·奧爾特在卡特傳記中所述,卡特並未在年輕時經歷過某種戲劇性的「皈依時刻」,而是在中年時期通過閱讀神學家賴因霍爾德·尼布爾的著作、從事宣教工作以及反思個人的屬靈狀況,逐漸加深了對基督信仰的承諾。
Like Us on Facebook
卡特在墮胎和婦女權利等議題上的適度進步立場,與1970年代南方浸信會的中間派進步主義基本一致。然而,這一切很快發生了變化。
宗教保守主義的轉折點
1979年,南方浸信會內部的保守派領袖開始集結力量,成功選舉出一位保守派主席,並開啟了全面接管該教派的進程。同年,這些保守派領袖中的一些人與共和黨政治策劃者合作,動員福音派基督徒反對民主黨,特別是吉米·卡特。對共和黨來說,要保住「南方戰略」,就必須削弱卡特的聲譽並在選舉中擊敗他。
1979年6月,新當選的第二位保守派南方浸信會主席、俄克拉荷馬州牧師貝利·史密斯在訪問白宮時公開指責卡特是「世俗人文主義者」。而在同年7月,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納德·裡根在達拉斯的一次全國事務簡報會上發表講話。這場活動聚集了眾多福音派牧師,他們呼吁基督徒參與政治行動。裡根說道:「我知道這是一個無黨派集會,因此你們無法公開支持我,但......我要讓你們知道,我支持你們和你們所做的事情。」他隨後鼓勵在場聽眾為他們的價值觀投票。
卡特的失敗與宗教右派的崛起
1979年11月,卡特因經濟通脹、伊朗人質危機以及福音派選民對他的背棄,在總統選舉中敗給裡根。卸任後,卡特回到佐治亞州,在亞特蘭大的卡特中心推動全球人道主義工作,並通過仁人家園為美國的貧困人口建房。他繼續在普萊恩斯的小教會中擔任主日學教師。2000年,卡特宣布退出南方浸信會。
與此同時,宗教右派從卡特執政時期的動蕩中迅速崛起。他們重塑了共和黨的社會政策議程,重新定義了該黨的選民結構,並將宗教信仰融入美國的政治行為之中。宗教右派不僅成功延續了「南方戰略」,還經過多次調整,成為今日美國政治中的重要力量。
歷史假設的啟示
如果沒有卡特的總統任期,宗教右派是否會出現,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正如所有的歷史假設一樣,這無法得出確切答案。然而可以推測,若沒有卡特,這一運動可能會以更小的規模、更弱的力度出現,也不會產生如此深遠和持久的影響。而美國社會或許會因此更加平和與包容。(資料來源:Religio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