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工人神學院「跨越苦難」系列講座,2月11日假聖荷西基督徒會堂舉行了第三及第四場,由周和牧師與張子江牧師分別從護教傳福音及牧養關懷的層面,與大家分享基督徒對待苦難的正確態度。
苦罪的迷思:苦難與神的公義和慈愛
周和牧師所講的題目是「苦罪的迷思:苦難與神的公義和慈愛」。他指出,如何一方面理解神的公義、能力,一方面也正確理解「惡」的存在呢?這是很多基督徒都面臨的信仰難題。根據聖經申命記12章4節、約翰一書4章8節、提摩太前書6章15至16節等多處經文的描述,神的本性是公義、聖潔、慈愛、全能的,那麼,「惡」又是怎樣的存在?
周牧師接著介紹説,一些神學理論將「惡」看作「非存有」,另一些則重在分辨惡的「遠因」與「近因」;一些人主張「自由意志論」(libertarianism)——神預知而不預定惡,人有絕對的自由意志,另一些人,如加爾文,則主張「相容論」(compatabilism)—— 神有理由預知並預定惡,但理由是奧秘,神的主權也與(相對的)自由意志相容,這則是另一個奧秘。不過,惡卻可引出更高的善。周牧師引用創世紀50章20節,指出信徒的受苦可成就善,又通過羅馬書5章3至5節等經文,説明苦難是基督徒成聖道路上重要的經歷。此外,他還以羅馬書9章22至24節、帖撒羅尼迦後書1章5節,指出神的屬性也可透過苦難彰顯,並以希伯來書2章9至10節,説明耶穌基督遭受了最大的惡與苦難,但卻透過他的生命成就了最大的善。
周牧師最後總結説,惡與苦難的由來是神的奧秘,並與人相對的自由意志相容,但在惡當中,神可成就更高的善。
苦難中的肢體相顧及社區關懷
隨後,張子江牧師以「苦難中的肢體相顧及社區關懷」為題進行了「跨越苦難」系列的最後一場講座。他先從牧養的層面指出,對苦難的教導重點應是:人生在世必會經歷苦難。張牧師説,尤其是在多災多難的末世時期,這種教導更有必要,「使人心中要有準備苦難的來臨而學習不埋怨地去面對,以減少心靈上的苦澀,甚而進一步以化苦難為祝福的心態去面對」。
另一教導的重點,則是要信徒明白為什麼人會面對苦難,並教導有關神在被造之物身上絕對的主權。他引用出埃及記33章19節、耶利米書18章4至6節説,神的主權是無人可抗拒的。第三個重點,則是人自身的責任——如人類犯罪、破壞自然環境等,人類的苦難,有不少是由自己一手造成。
張牧師説,既然苦難頻臨,教會內的弟兄姊妹則應彼此相顧相愛,對外更要幫助有需要的人,關懷社會種種不同的需要。他引用舊約耶利米、以賽亞、彌迦先知、新約主耶穌和使徒保羅的教導説 ,教會及信徒應常常關心社會,並作時代的先知,竭盡所能幫助有需要的人。「一言以蔽之,肢體相顧及社會關懷,是教會對內對外責無旁貸的承擔,在未來的日子,更應該醒覺地好自為之。」
-
韓國年輕世代對婚姻生育話題感負面 感「幸福」僅9.3%
在本週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韓國年輕一代越來越將「婚姻」和「生育」與「恐懼」、「焦慮」等掛鈎,只有9.3%表達幸福。
-
別迷信「同居」能測試關係!研究證實離婚率更高
近年來,婚前同居逐漸成為不少社會上的普遍現象,許多人認為這是測試雙方是否適合婚姻的「必要階段」。然而,美國「家庭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IFS)一項研究可能會衝擊對許多人對同居的美好想像。
-
調查﹕只有11%美國人相信「三位一體」教義
一項最新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美國基督徒拒絕接受基督教最基本的「三位一體」的教義,引發美國人正逐漸脱離「上帝的真理與生命法則」的影響的擔憂。
-
緬甸地震 敞開的門、施達基金發佈緊急代禱消息
緬甸上週五(28日)中午接連發生兩次強震,首輪為黎克特製7.7級,震央位於緬甸西北實皆省首府實皆市附近,地震波及鄰近多國。在緬甸至少1600人死亡,預期遇難人數將增加,多處建築與橋樑坍塌,多間國際人道組織呼籲為受地震影響的民眾祈禱。
-
香港Island ECC購入著名舊戲院 改造為開放式社區教會
位於北角英皇道423號的新光戲院,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特色,長期被視為北角的一個地標。如今,這座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將重新被賦予生命——國際教會Island ECC宣佈將其作為永久場地,啟動名為「BoldFaith」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