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工人神学院"跨越苦难"系列讲座,2月11日假圣荷西基督徒会堂举行了第三及第四场,由周和牧师与张子江牧师分别从护教传福音及牧养关怀的层面,与大家分享基督徒对待苦难的正确态度。
苦罪的迷思:苦难与神的公义和慈爱
周和牧师所讲的题目是"苦罪的迷思:苦难与神的公义和慈爱"。他指出,如何一方面理解神的公义、能力,一方面也正确理解"恶"的存在呢?这是很多基督徒都面临的信仰难题。根据圣经申命记12章4节、约翰一书4章8节、提摩太前书6章15至16节等多处经文的描述,神的本性是公义、圣洁、慈爱、全能的,那么,"恶"又是怎样的存在?
周牧师接著介绍说,一些神学理论将"恶"看作"非存有",另一些则重在分辨恶的"远因"与"近因";一些人主张"自由意志论"(libertarianism)——神预知而不预定恶,人有绝对的自由意志,另一些人,如加尔文,则主张"相容论"(compatabilism)—— 神有理由预知并预定恶,但理由是奥秘,神的主权也与(相对的)自由意志相容,这则是另一个奥秘。不过,恶却可引出更高的善。周牧师引用创世纪50章20节,指出信徒的受苦可成就善,又通过罗马书5章3至5节等经文,说明苦难是基督徒成圣道路上重要的经历。此外,他还以罗马书9章22至24节、帖撒罗尼迦后书1章5节,指出神的属性也可透过苦难彰显,并以希伯来书2章9至10节,说明耶稣基督遭受了最大的恶与苦难,但却透过他的生命成就了最大的善。
周牧师最后总结说,恶与苦难的由来是神的奥秘,并与人相对的自由意志相容,但在恶当中,神可成就更高的善。
苦难中的肢体相顾及社区关怀
随后,张子江牧师以"苦难中的肢体相顾及社区关怀"为题进行了"跨越苦难"系列的最后一场讲座。他先从牧养的层面指出,对苦难的教导重点应是:人生在世必会经历苦难。张牧师说,尤其是在多灾多难的末世时期,这种教导更有必要,"使人心中要有准备苦难的来临而学习不埋怨地去面对,以减少心灵上的苦涩,甚而进一步以化苦难为祝福的心态去面对"。
另一教导的重点,则是要信徒明白为什么人会面对苦难,并教导有关神在被造之物身上绝对的主权。他引用出埃及记33章19节、耶利米书18章4至6节说,神的主权是无人可抗拒的。第三个重点,则是人自身的责任——如人类犯罪、破坏自然环境等,人类的苦难,有不少是由自己一手造成。
张牧师说,既然苦难频临,教会内的弟兄姊妹则应彼此相顾相爱,对外更要帮助有需要的人,关怀社会种种不同的需要。他引用旧约耶利米、以赛亚、弥迦先知、新约主耶稣和使徒保罗的教导说 ,教会及信徒应常常关心社会,并作时代的先知,竭尽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一言以蔽之,肢体相顾及社会关怀,是教会对内对外责无旁贷的承担,在未来的日子,更应该醒觉地好自为之。"
-
香港一牧者解析"离堂文化" 敦促传统教会自我改革
研究历时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会普查》数据上月底发布,引发关注,显示香港教会正面临明显的"离堂趋势"。
-
在教会谈论政治可以吗? 台湾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议题难以避免,对"教会里对是否应该谈政治"的问题,众说纷云。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群体中面对政治讨论?台湾基隆教会本堂传道庄迺民近日在YouTube频道提出三大思考重点供信徒参考。
-
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与新教信徒
根据德国"世界观信息服务"(Fowid)研究小组2024年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无信仰人群成为该国最大的"宗教"群体。
-
中国宗教局五月起强化规管外国人宗教活动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4月1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新规例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2010年后,宗教局再次修订《实施细则》,进一步规管境内外国人的宗教信仰活动。
-
中梵主教任命协议、祝福同性伴侣:教宗离世留下的争议
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在刚过去的复活节星期一清晨离世,他在任时与中国政府签署《中梵双方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简称《中梵协议》)引来主教任命问题,而批准神父为同性伴侣祝福亦备受福音派人士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