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香港教會普查」反映恆常參與主日學或聖經教導的信徒只有30.8 % (99年為32.8 %),有124間堂會不設有主日學或聖經教導的聚會 (佔全港教會10.5 %)。有人認為不少信徒寧可選擇參與神學院或機構提供的聖經課程,正常的現象是這些曾受堂會以外教導的信徒,理應把所學之道,帶回所屬的信仰群體,生生不息地進行教導。現實卻甚少是這樣,不少信徒很可能存批判態度否定堂會本身的「教導系統」,個人又不積極投入「寓學於教」的事奉中。
筆者走訪堂會,常觀察該堂會提供哪些課程,發現若干如「九型性格」 (Enneagram)、「16種性格」(MBTI)、或某類別祈禱與輔導技巧等充斥於堂會之內。筆者服侍的機構也提供此等課程,幫助教牧知己知彼;這些只是小「術」而非大「道」,有其限制;然而當教牧照搬所有流行的「術」而盲目應用於堂會,不作分辨,卻是危險之事 !
筆者不反對一切知識皆源自上帝,但現今不少堂會的培育課程,浮現「術」多「道」少的嚴重失衡。當信徒「耳朵發癢」,「偏向荒渺的言語」(提後四3- 4),而堂會領袖又對「道」失掉信心,懼怕信徒受不了艱深的「道」,形成教會整體不肯虛心學「道」,又能行「道」。
堂會領袖須注重的是「道」的培育,待信徒能「以道辨術」,才增添「術」科的學習。不少年青一輩的教牧,「道」「術」不分,好「術」輕「道」,造成的後果是「道」的浮淺化。
Like Us on Facebook
坊間不同機構 (包括「教新」在內) 提供大量的「器」(指工具) 與「術」(指技巧),而堂會領袖必須以「道」審視「器」「術」的優劣,而非以「實用性」為唯一量度的指標。討神喜悅的教會,不一定是人數眾多;神所使用的領袖,不必要是通曉多項技術的工人。一切事工的模式、技術與價值,要置於「道」的權威以下;「唯獨聖經」是更正教的信仰根源,教會領袖要慎防任何「術」說,冒充「道」學,或否定「道」的自我充足性 (self-sufficiency),須要添加或淡化。
教會信徒「從道」而非「從勢」,其「懷道」的生命是首要的,這是不變的道理。惟有教會領袖堅信以「道」建立教會,身體力行,實踐主「道」,並把各樣「器」「術」放在恰如其分的位置,方能建立堅實的教會 !
-轉載自教會更新運動 每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