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現代角度反思青少年事工

2005 十月 20日, 星期四 12:46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現今的青少年問題嚴重,作老師的也體會到這一代的青少年比上一代面對更多和更複雜的問題。作為前線的青少年工作者,我們有何出路?首先,我們必須認識我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代中,以垂釣為例,除了認識打算要釣上來的魚的需要和習性外,更要因應環境來決定用甚麼方法和工具進行垂釣,這樣才會增加上釣的機會。同樣,我們必須認識現今世代的轉變和情況,方能更為有效回應青少年人的需要。

前現代.現代.後現代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有三個極具重要性的時代思潮,深深影響著人類文化及社會的發展,甚至在信仰方面,也帶來極大的衝擊,這三個思潮包括:前現代、啟蒙時代及後現代。

前現代思潮尤以西方中古時期較為顯著,其特點在於倚靠傳統和接受外在權威的基礎下,決定了當前的文化、知識、信仰及道德等規範。當時的人相信,人生有客觀存在的目的,而社會也有理想的秩序,而這些目的和秩序都是超然性,並非建基於人的選擇上。(註一)因此,當時的社會較容易接受,以傳統及天上權威作為倫理道德及信仰的標準。例如:西方中古時期的聖經和教廷,以及中國的儒家思想及各種民間傳統。

直至工業革命開始,科學主義與理性主義興起,強調凡事都可懷疑,並可用科學及邏輯的方法論證和檢視。對於沒有證據或未經批判的思想都加以質疑,包括傳統和超然性的權威。啟蒙時期正是以理性為導向的社會思潮時代,聖經的權威受到質疑,其內容(例如:神蹟記載)也難於避免受到批判,人們以科學及理性的角度去理解神蹟背後的真實現象(以科學的角度剔除神話化的部份)。因此,聖經在理性與科學的批判下亦變得肢離破碎。

Like Us on Facebook

及至上一世紀,啟蒙時代的思潮也受到新的思潮所衝擊。那就是後現代思潮或後現代主義。後現代思潮一般追溯至尼采「上帝已死」的哲學思想。尼采表示「上帝這觀念連同在啟蒙運動及現代的價值觀和理想,包括基督教影響的形而上學及倫理學的概念,都失去其有效性,結果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已消失。」(註二)亦即是說,基於沒有所謂超然性的權威,因此基建於這些權威而來的價值觀或法則都不再是絕對。

在啟蒙時代,一切所謂客觀知識都會受到批判,朝向凡事都質疑及解構的方向發展,因此,有人亦質疑,就算是文本本身 (包括:歷史文獻及文學),都沒有純客觀的敘述,因為每一個讀者都將一些意義加入文本之中,甚至作者賦予文本的意義也被解構。這樣開始進入另一個極端,承接著尼釆「神死」的觀念,質疑根本沒有絕對客觀的真理存在,宗教也難免受到批判,因為人們認為過去所有阅讀都被社會權力所影響,就以聖經為例,後現代主義者可認為聖經作者,是為了要達到某些宗教甚至政治目的,而非客觀地將所謂客觀的歷史記載下來。

何謂真理?

在後現代思潮下,真理只不過是個別群體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個體可以對真理有不同的領會。例如不同的人看了同一本文學作品或小說,可會有不同的領受,重點再不是找出作者的寫作動機或期望帶出甚麼信息,而是取決於讀者本身,以讀者為主導。因此,當回歸到聖經詮釋的時候,自然出現很多相對的觀點,視乎讀者如何領會,而不再基於聖經權威及教會傳統作為詮釋的基礎。加之,在後現代主義者的角度來看,聖經不再是唯一的權威,耶穌也不再是唯一的拯救,因為各人亦可從其他的宗教中,同樣可找尋到「真理」或所謂的宗教經驗(多元主義)。

真理=主觀經驗?!

既然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局限於理性和客觀的標準,亦沒有絕對客觀的真理,因此後現代主義者傾向從個人相對的感觀和經驗來衡量事物的重要性和價值。個人的感受(feel)成為取決該事物價值的重要指標。

在東尼瓊斯的一本著作《後現代青少年事工》中舉出,《廿二世紀殺人網絡》這電影其中有一幕,是反映到所謂的「真實」其實並不重要,個人感觀才是:「電影裡那猶大式人物西非爾(Cypher)選擇了幻想世界。在計劃他的叛變時,他說:『你(尼奧)知道嗎?我知道這塊牛排並不存在。我知道,當我將它放入口中時,基體(Matrix)告訴我的腦袋,這塊牛排汁多味美。經過了九年,你知道我有甚麼發現嗎?』他咬了一大口牛排,然後說:『無知就是極樂。』(註三)在後現代的社會裡,個人感受和經驗比「真實」或「真理」還更重要!

要談到後現代,還有很多很多的特點。其影響的範圍,除哲學、文學及宗教外,建築、音樂、電影及其他藝術範疇也受到影響。然而這思潮最直接影響的人,就是時下的青少年。

後現代的青少年文化

後現代價值觀強調經驗性及多元化,青少年就是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成長。透過互聯網和多媒體提供的資訊,沒有甚麼知識是不能「搜尋」得到,問題在於是否有能力選取有用的資訊。然而青少年不再單單希望知道或聽到有關各方面的事情,而是更強烈渴望能夠經驗這些事情。因此,為何青少年人熱愛互動的電視及網上電腦遊戲,尤其在角色扮演的遊戲中,他們可以在虛擬的世界中獲取經驗上的暫時滿足,又例如近年流行的歷奇訓練及戰爭遊戲,甚至是「夾Band」,都是從經驗層面獲取滿足,極端一點,則選擇濫用藥物來獲取。總之,經驗成為衡量事物重要性的基礎。

其次,在後現代的社會裡,是一個強調多元化的社會,一切均有選擇,基督教只是在眾多宗教中其中一個可選擇之信仰,今天你可以聽到有人說:「一個人可以不信神而仍然很屬靈。」因為那人的行事為人的標準與一個信神的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你會發現,人們會質疑,神是誰?是耶穌、耶和華、佛陀、大自然、智慧、愛……?(註四)現今實在有太多的宗教可供選擇,就像超級市場一樣,各人可按自己的喜好去選擇,不必需要花時間去研究宗教文獻和典籍的真實性和可信性,甚麼歷史也不必理會,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那宗教是否能夠帶給他們有宗教經驗?

出路:基督徒的生命見證

作為基督徒的老師,我們可怎樣突破這些限制,讓後現代的青少年認識對與錯和真理?因篇幅所限,只能作點題式回應。

首先,既然後現代的價值取向從經驗開始,我們也可承著這路徑去接觸青少年人。以往傳福音的方式,不外乎是四律或三福,往往從一連串邏輯性的命題入手,「神愛你」、「人有罪」、「耶穌是唯一的拯救」……。然而就算到了決志那一刻,都不會立即經歷到甚麼巨大的轉變和戲劇性的感受。問題在於我們個人的生命是否與所傳的福音相稱。亦即是說,在後現代的社會裡重視的,是基督徒的生命,多於有系統及詳盡解釋福音。透過我們日常的生活的表現和見證,就足以證明這福音是否真的會帶來改變。青少年從我們對他們的愛心、關心、接納、寬恕、體諒、管教中「經驗」到神是一個怎樣的神。因此,以小組形式學習,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互動和分享中彼此交流和體驗生活上的經驗,加強傳福音的說服力。

其次,不少教會在面對青少年的事工時,在模式上有很多的分歧,有些堅持要以傳統的方式進行,包括崇拜及查經。但亦有不少教會開始選擇迎合青少年人喜好的方式進行聚會。事實上,今天或釵酗ㄓ眭澈C少年對聖經沒有興趣,卻從基督徒群體中的相交生活和見證中,對神的愛有更迫切的渴求。因此,難怪現今有不少教會從傳統的敬拜模式,轉移至現代的敬拜讚美、禱告服侍、按手醫治等實踐。因為,這些模式從傳統垂直由上而下的教導,轉移成為橫向共同參與,而帶來即時經驗和感受。

不論是傳統或現代,最終也是返回同一個問題:「基督徒的生活見證是否與福音相稱?」在後現代的社會裡有眾多的選擇,為何要選擇基督教?如果我們所傳的與我們的生活相稱,別人便可從基督徒群體中彼此相愛的生活中認識神,與看不見的神有相遇(Encounter)。因此,今天教會要批評和檢視的,並非模式的問題,而是信徒群體屬靈生命的問題。我們的屬靈生命是否表裡一致嗎?

誠然,現今我們生活在後現代的洪流中,根本不能逆轉和逃避。如要制止這洪流,倒不如換個角度,承著這洪流的浪勢,認識洪流的方向,借洪流之力量往我們要往之地。盼望在此鼓勵每一位基督徒老師多一同彼此代禱和守望,因為耶穌曾說過,凡我們奉祂的名兩三個人一同祈禱,祂就在我們中間。耶穌也很明白生活在後現代的人的感受。祂要與人同在,期望我們藉彼此禱告和守望,經歷祂的同在,遇祂相遇,叫我們靈命得著堅固,回應主給我們的使命。

註釋:

(1) 關啟文,《現代?後現代思潮的衝擊與回應》

(2) 郭鴻標,「在後現代思潮衝擊下教會回應的建議」,《時代論壇》

(3) 東尼.瓊斯著,陳永財譯,《後現代青少年事工》 (香港: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2003),頁15。

(4) 同上,頁17。

(原載於伯特利中學《基督徒教職員簡訊》(2004年十二月號),獲麻鉊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