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宣教士子女教育

2006 十二月 16日, 星期六 10:18

以下文章轉載自華人福音普傳會出版的《華傳路》第68期 2006/11-12月)

在本期(68期)《華傳路》,我們希望談一談宣教士子女的教育問題。

當一九六九年我們在新加坡讀神學時,兒子佳信在新加坡開始上幼稚園,那時他只有三歲多,上學沒有甚麼問題,因為新加坡也是使用華語。可是一九七零年我們到了法國巴黎之後,不久送他到附近的法國幼稚園,第一天師母帶他去,快要到學校的時候,突然他不肯繼續往前走,蹲在地上,而且大哭,說﹕「我不要去,我不要去!」可能他覺得不會講法語,聽不懂別人講的話,所以師母只好千方百計規勸他,終於好不容易去了學校,因此每天上學校成為一個難題。不過漸漸地也就習慣了,並且在學校中很快地跟同學用法語溝通,逐漸地喜歡去上學,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日子的適應。小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作宣教士父母要不斷地鼓勵勸導,要用忍耐和愛心幫助孩子們適應新的學校環境。

法國巴黎不楓冕應N之都,藝術氣氛濃厚,在幼稚園裏面,孩子們學習作各式各樣的藝術品,比如﹕給孩子們陶土杯子或是花瓶的胚胎,要他們在上面塗上各種油彩顏色,簽上自己的名字,完成之後,老師把這些作品送到火窯燒烤,成為每個學生得意的作品。然後有一天,學校舉行一次成品展覽會,邀請家長參加,並且在孩子們的作品上標了價錢,大部份的父母看見自己兒女的作品,都慷慨解囊購買回去,糧]在書架上。到今天佳信還非常寶愛自己的作品,一個漂亮彩色花瓶作為永久的紀念。然後學校使用所得的經費,作為下一次購買材料之用,這樣不但培養發掘孩子們的藝術天才,並且父母們也覺得非常得意,能夠在家中糧]兒女的作品。佳信在幼稚園得到這種藝術的培養,對於後來大學畢業之後,成為今日美國傑出的一位藝術設計家,有莫大的影響。(請參看www.chendesign.com)。

Like Us on Facebook

所以我們作為宣教士的父母,要栽培兒女適應宣教的環境,並且求主給兒女們膽量勇氣來適應,不要過分地保護孩子們,要幫助他們面對週遭的人事物,讓主的心意成就在他們身上,當然最重要的要帶領他們早早地認識主,讓他們與主建立屬靈的關係,所以在四歲多的時候,師母親自帶領他接受主成為基督徒。如果宣教士帶領別人信主,卻忽略了自己的兒女靈魂得救的問題,他們長大之後,可能成為教會中的問題少年。我們不是看見釵h牧師和宣教士的子女,成為令人頭痛的PK 和MK嗎?因為他們看慣了教會和宣道工場裡面的釵h問題,而成為一個半途而廢的掛名「基督徒」了?

一九七五年,我離開差會,帶了一家五口,憑信心去密蘇里州春田市深造進修宣道碩士學位,兒子佳信進入當地小學四年級讀書,有一天老師告訴我們,他們測驗學童們的音感,發覺佳信的音感很強,建議我們給他學一種樂器,後來決定讓他學習拉小提琴,當時我們的經濟相當困難拮据,因為沒有差會的供應,要自己籌劃學費和生活費,師母去一個中國擬]打工,每小時薪金$2.10元,在每天只工作四小時的情況下,給他買了一支四分之三的小提琴,感謝主,他自己也有興趣學琴。作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學一種樂器,就應儘量栽培,他們將來可以使用各種恩賜和才華服事主。所以他就開始學小提琴。有一次在學校,每班級選出文筆好的孩子,參加全市的作文比賽,他被選為四年級的代表,結果他的一篇文章在一千多名參加者中,被選為四年級第一名,得到一個大獎,大家都恭賀他是個傑出的學生。

在一九七六年八月,我結束宣教學碩士的課程,被台灣中原大學請去擔任校牧,所以回到台灣中壢,我們知道佳信有音樂的天分,就繼續栽培他學習小提琴,並且開始學習鋼琴;同時送他到附近的中壢國民小學讀書,其實他應該讀五年級,但由於五年級的課本沒有注音符號的旁注,所以中文對他而言,相當困難,所以我們決定把他降級到四年級,讓他感到有些沮喪。不過我們訂了國語日報,是特別為兒童預備的報紙,有注音符號旁注,鼓勵他學習中文。每天一早,他要自己走過田埂小路到學校去,兩個月之後,有一天他對我們說,他不想再去學校了,我們問他原因是甚麼?他說這個學校不像美國的學校,廁所沒有抽水馬桶,要蹲在一條長溝兩邊大解,而且下面有很多白色的蛆爬行,相當可怕。還有一天,級任老師對學生說他要出去十五分鐘,暫由級長管理,當時佳信因為小解很急,就請求級長准野L去廁所,但是這個級長作威作福拒絕,不准他去,所以結果他就強忍,最後失敗,小解在褲子上。這件事情對於一個十歲的孩子來說,是相當洩氣的事,所以他回家來對我們說,不願再去學校了。這個時候,面對這個困難,不知如何解決,只好禱告求主給我們智慧和一種可行的方法。

感謝主,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一天,我在校園遇見一位美國的宣教士蔣士敦,也住在我們學人宿舍附近,我就提起佳信的問題,他說要不要到他的家裏去上課,因為他的妻子在家裏教導自己的女兒,教授五年級的英文課程,只要半天的時間上課, 這樣佳信可以保持他的英文;同時蔣家還有另外兩位弟妹,在一起也有了玩伴。下午我們就教導他讀國語日報,增加他的中文程度。這也就是今天釵h宣教士的作法,在家教導自己的孩子(Home Schooling),尤其是宣教士到了一個落後的地區,沒有適當的學校可讓孩子就讀的時候,可以在家裏教育他們,也可在美國的(International Correspondence Institute)購買各年級的課本使用,然後將成績送去存檔,以供將來使用。當然也有釵h宣教士送孩子到臺北的伯大尼宣教士學校,或是臺北的美國學校,可惜不是太遠,就是費用太貴,我們的經濟情況無法擔負。

一九七八年,我們在中原大學兩年的事奉告一個段落,回到美國加州,應于力工牧師的邀請,參與百客里福音教會的事奉,住在奧伯里,是伯克萊北邊的一個小城,送兒子去上初中,很快就入學,適應良好,因為他的英文沒有退步。當他要開始選擇第二語言的時候,我們就鼓勵他選擇法文,因為他在巴黎和布魯塞爾讀了好多年的法文,現在有機會重新學習法文,對他而言相當容易的,所以一直到高中畢業,他的法文總是全班第二名,有一次我問他說,為什麼不能拿第一名,他說因為班上有一名瑞士女同學,出生在法語的家庭,所以佳信比不過她的法文。不過感謝主,他在高中十一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柏克萊加州大學選去上課,可是後來他沒有主修法文,而是進入三藩市州立大學主修大眾傳播,因為那個系比柏克萊加州大學的更好,在全美國大學中排名在前茅。今天他的設計公司在全美國聞名,不是他自己的戊牷A我們深信完全是神的恩典。

他在中學和大學受的教育,使他可以起碼掌握英文和法文兩種語言,略懂第三種,就是中文,對於他後來的事業有很大的幫助。並且能夠使用兩種樂器,小提琴和鋼琴,讓他繼續在教會中服事主,有極大的助益,今天他用音樂的才華來服事主,感謝主恩,也讓我們心中頗得安慰的。當他在高中的時候,就成為學校管弦樂隊的第一小提琴手,畢業的時候,他彈鋼琴,由全校的管弦樂隊為他伴奏,最後獲得「國家音樂獎」,學校將他的名字永久刻在紀念牌上。

我們其他的三個女兒也有她們的故事,但限于篇幅的關係,也野H後有機會再寫一點。所以在筆者所翻譯的「今日世界宣道」一書的第106頁,說﹕「教育對宣教士的孩子(MKs)而言,可能是個問題。有釵h的例子證明,宣教士的孩子們可以在宣教工場接受教育,特別是在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市區(筆者認為﹕其實亞洲也應該包括在內,沒有例外)。如果一個寄宿學校的教育是合適的,那麼父母們的積極態度,可使這種制度成為所有家庭成員受惠良多的管道。當宣教士家庭回國述職,或孩子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時候,都必須斟酌孩子要就讀的學校」。

主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神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路十八29-30)

[編者註:作者陳騮、陳阮大玲是資深牧者及宣教士,現為華傳特約同工,負責宣教支援及訓練]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