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國際婦女日代表了女性對平等、公義、和平和發展的追求。
國際婦女節在18世紀伊始植根,當時女性向父權社會發出挑戰,要打破社會上對性別角色定型,如「女主內」的觀念。1909年,美國第一個婦女節在2月28在全國舉行,自始,國際婦女節開始在歐洲地區蔓延,受到奧地利、丹麥、德國、及瑞士等國重視,並進一步爭取在工作上的權利。
在多年努力下,女性終獲教育、醫療、投票甚至成為領袖的權利。至今在發達國家,女性的社會地位,包括在職場、政治、教會等已大大提高。而然在不少國家如中東地區,女性地位依然低落。
世界改革宗教會聯盟﹙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 WARC﹚「教會復興、公義及夥伴部」行政秘書Patricia Sheerattan-Bisnauth説:「這是女性慶祝的日子。」但亦同時指出:「雖然現時已有很多進步,但女性的權利仍未得到最好的保障。世界大部份最貧窮的人口仍是女性。」
在教會裡,女性能否擔任神職人員仍然是備受爭議的問題。英國聖公會在10年前開始容酗k性擔任神職人員,然而女性任主教的問題仍未達成一致。美國基督教最大的教派美南浸信會教義訂明男女均可擔任教會領導,而然只有男性才能擔任牧師。
有趣的是,相比女權主義聲音浩大的美國,香港和中國大陸的教會反而大多不禁止女性當牧師。據「美國之音」香港文化研究所研究中國宗教的鄧肇明認為,「婦女不適宜當牧師」可説是教派的深厚傳統思想;而亞洲華人社區信仰基督教的歷史比較短,中國和香港沒有很深厚的傳統,因此這種傳統對這些地區的影響力也較弱。
-
劉彤牧師證道中剖析基督徒的「瑪利亞情結」與「馬大困境」
劉彤牧師在證道中剖析教會中常見的兩大信仰困境——「瑪利亞情結」(過度追求屬靈表象,輕忽實際行動)與「馬大困境」(忙於事工卻失去喜樂)。他強調,信徒應明白神的呼召、發掘聖靈恩賜,並在「熱情與世界需要相遇」的地界上忠心服事。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堅定支持羣體
皮尤研究週一(4月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執政表現。皮尤宗教與公共生活項目研究員奇普·羅託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項議題的支持率上顯著突出,該羣體絕大多數認可現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聯盟聯合推出眾多華人機構響應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將於明日五一勞動節首次啟動,在全球50多個城市同時舉行,以祈禱和慶祝活動在職場中點燃信仰。
-
台灣牧師吳惠蘭呼籲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領袖及華語教會羣體
在近日於巴拿馬舉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基督領袖會議)上,來自台灣的吳惠蘭牧師作為全球宣教領導層中的年輕聲音,為大會帶來嶄新視角。她呼籲全球宣教運動的未來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輕一代及華語教會羣體。
-
85歲華人名牧唐崇榮下週赴俄羅斯巡迴佈道 深入中亞挑戰福音硬土
著名華人佈道家唐崇榮牧師將於下週開啟俄羅斯巡迴佈道之旅,以85歲高齡奔赴四城十場聚會。十場聚會中七場以華語主講,三場採用英語宣講並同步翻譯成俄語及烏茲別克語,旨在突破語言壁壘觸及更廣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