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生抑鬱問題嚴峻 YMCA呼籲建立「三層應急機制」

YMCA關注中學生精神健康素養 促建立「三層應急機制」
YMCA關注中學生精神健康素養 促建立「三層應急機制」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近日發佈一項針對本地中學生的「精神健康素養」調查結果,揭示約三成(30.6%)受訪學生正遭受抑鬱症狀困擾。調查結果令人擔憂,不僅顯示精神健康問題在學生間的普遍性,亦反映了他們對於心理健康幫助的低求助意願。

逾兩成學生不願尋求協助

調查於2023年7月至8月進行,共訪問了826名港島區的中學生。結果顯示,除了有三成學生受抑鬱症狀影響外,四分之一(24.5%)學生正經歷焦慮問題。更令人擔心的是,逾兩成受訪者表示不會主動尋求協助,47%的學生表示,即使遇到心理健康問題,他們也不一定會尋求專業幫助。

抗逆力低 需更長時間調整

YMCA透過「抑鬱焦慮壓力量表」(DASS)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36%的受訪學生抗逆力低,意味著他們在面對壓力和逆境時,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調整情緒。此外,雖然有52.5%的學生自評健康狀況為「極好/非常好/好」,但當中仍有15.9%的人同時經歷抑鬱症狀,顯示精神健康問題在自覺健康的人羣中亦普遍存在。

青少年面對溝通困境

中五學生Christy(化名)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表示因學業壓力而焦慮失眠,並曾因家人誤解而不願與其溝通。她認為,成人與青少年的成長環境不同,成年人往往難以理解年輕人的處境。

YMCA倡議「三層應急機制」

為應對這一嚴峻的情況,YMCA建議建立「三層應急機制」,提供恆常化的心理健康支援。該機制設想透過專項基金,資助中學生在出現初期情緒困擾時,接受私營醫社輔導中心的心理評估和治療服務,協助他們及時調節情緒,避免問題惡化。

推動學習與生活平衡

YMCA同時呼籲學校提倡「學習與生活平衡」,透過非學術活動,如社交、體育、文化活動等,修復青少年與成年人之間的信任,並鼓勵學生在努力學習的同時,也享受生活的各種樂趣。青年會書院目前正試行午膳後的小睡時間及全方位學習日計劃,讓學生有更多時間休息和發展興趣,提升身心健康。

調查顯示香港中學生面臨的精神健康危機,相關部門呼籲社會各界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及支援。

  •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宣教環境巨變,國際夥伴如何繼續與中國教會同行?

    隨著中國宣教的黃金時代逐漸遠去,事工的動態正在發生劇變。外籍工人被迫離開,當地教會面臨日益加劇的打壓。在這樣的環境下,國際信徒羣體如何繼續支持並與親愛的中國弟兄姊妹同行?最近的一次旅程讓我深刻思考一種新的夥伴模式,以及神如何繼續傾注祂的愛,並在中國開展祂的工作。

  • 特朗普政府簽署法令 禁止男跨女參與女子運動

    美國當前總統特朗普於2月5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禁止生理男性以女性身份參加女子運動。

  • 2025全球差傳數據出爐:亞洲未得之民最多 宣教資源分配不均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近日發佈《2025全球差傳數據》。針對全球差傳現狀及未來趨勢進行四項觀察,發現全球只有3%宣教士被派往未得之民地區,而教會用於差傳的奉獻亦不足一成。

  • 為什麼這麼多超大型教會似乎存在腐敗?

    近年來,超大型教會(Megachurches)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坦白説,其中一些批評是完全有道理的。在許多人看來,這些教會更像是運作成熟的商業機構,而不是單純的敬拜場所——它們擁有龐大的預算、華麗的佈道製作,有時甚至是牧師家族成員充斥教會薪資名單。正因如此,人們常常會問:「超大型教會是否腐敗?」 這是一個合理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呼籲推動貿易外交手段 改善中國宗教自由狀況

    在2025年2月4日舉行的國際宗教自由峯會(IRF Summit)上,關於如何通過結合貿易與人權議題,改善國際宗教自由狀況的討論成為一場分會的重點。這場分會討論了美國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和貿易槓桿,推動包括中國在內的「特別關注國」(CPC),改善宗教自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