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由基督徒社會關懷團契和大温哥華華人教牧同工團契社關組等聯合舉辦的「加拿大往哪裡去」之「基督徒論政與參政」研討會,由陳孟賢博士以「加拿大政教關係的歷史演變」為題,詳細講述了加拿大歷史上教會關心和參與政治的演變過程,詳述其歷史因素,並列舉出60年代至今天加拿大教會曾經關注和參與的重要的社會議題,以此開始思考「加拿大往哪裏去」。
加拿大歷史上教會影響公衆政治的重要階段
陳博士首先講述了加拿大歷史上一段特別的時期:從立國前後至到20世紀60年代左右,從政教關係來看這也是特別的時期,曾有不少歷史研究也描述過。
陳博士説,加拿大立國的前後,教會影響公衆的政治其實已有不少民間多元的色彩。教會的生命力在這段時間的環境下發展,陳博士投射一張展示20世紀初19世紀末一個露天培靈會的相片,解釋當時基督教界拓荒者的生活:當時期人口的散居,人口比較少,教牧同工的人數也少,不足够,這些因素導致不同背景的基督徒聚在一起,距離拉近了,大家互相遷就,並共同面對當時教會面臨的文化議題的挑戰,包括工業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科學主義。這樣的結果是他們的個人信仰成長與社會建設並肩發展。
陳博士舉出在這段時期發生的政教關係的例子:20世紀初期,不少在中國的加拿大宣教士的兒女回到加拿大讀大學,然後進入了聯邦政府的外交部工作。這些有濃烈信仰背景的人將信仰的影響帶入政府,他們希望維持基督徒信仰的價值觀在政府的運作中,於是在70至80年代期間組成了一個公務員基督徒團契在聯邦政府,通過團契相聚並成爲一個禱告的團隊網絡。這個團隊在80年代之後息微了。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加拿大提升婦女地位的歷史中有信仰的因素。特別是在19世紀末期當時釵h前衞的婦女從事社會道德改革成爲一股重要的力量。比如反對烟草的運動,當時的婦女使用自己創作的民歌,派發一些教育的宣傳單張,在街頭舉辦培靈奮興聚會,去推動反對烟草的運動,將個人和家庭的問題發展到一個羣體的運動。
陳博士又舉出兩個出名的由牧師成爲從政者的故事,説明當時期教會在社會的參與和貢獻。其中一個是20世紀中期的一個國會議員史丹利,他從自己信仰觀念出發,去建構,影響了釵h當時新民主黨的從政概念,特別其中關懷弱勢羣體的理念。另一名是著名的是在1943至1968年任亞伯特省省長的歐內斯特•曼寧,他是一個基於信仰立場的從政者,很多人説分不出他是牧師還是政治家。他從政並同時主持一個名為“back to the Bible hour”的電台節目,呼籲聽眾重新得救成爲基督徒。
陳博士説,在政教關係的問題上,在加拿大的歷史上延續了最長的爭議,可數教會辦學。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省的政府越來越在意識上支持沒有宗教背景的公立學校,但當然,教會學校在加拿大教育的領域仍然舉足輕重。
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陳博士繼續説,20世紀60年代之後,加拿大宗教和公衆政治的關係,已不如以前那麽具體了。今日的加拿大已經基本上沒有一個基督信仰的公眾文化,政教關係的問題成爲了個別社會議題的問題。比如基督徒和教會羣體作爲先知批判社會的不義和推動社會服務的時候,已經是通過議題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民間的有一個站在基督教立場的文化氣氛。沒有了基督教信仰的公衆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
加拿大基督教關注社會政策議題的歷史因素
在思考「加拿大往哪裏去」的時候,瞭解過去加拿大教會關注的社會議題非常有意義,故陳博士接下來回顧了拿大基督教羣體在60年代至今天的幾十年裏曾經關注的一些重要的社會議題。他首先指出教會羣體關注社會政策議題的三個主要的歷史因素:
第一是1962至1965年天主教第二次梵蒂岡會議,這對天主教來説是一個轉捩點,影響了天主教本身,但同時也影響了基督教界對社會政策議題的關注。以加拿大為例,1968年5月滿地可召開的「基督徒良心與貧窮」會議就是當時影響下的結果。
第二個歷史因素是1966至1969年加拿大國會進行刑事法檢討。因為釵h刑事法協及到道德的問題,比如墮胎、同性戀等,這些都在當時的保守社會檢討的範圍之内。故重新檢討司法的內容,成爲了讓教會回應道德問題的機會。
第三個歷史因素是60年代世界各地教會舉辦關注第三世界貧窮問題的大型國際會議。比如1966年在日內瓦舉行的「基督教在科技社會革命時代」會議,加拿大有不少教會代表參加。加拿大代表參加這些國際的會議之後,將基督徒如何關注社會議題的氣氛帶回到加拿大。同時當時的加拿大代表在會議上聽到一些過去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的講法從而得到啟發。比如當聽到加拿大被指責為有份於製造第三世界的貧窮的時候,他們很震撼,因爲過去他們一直自以爲加拿大是很善良的,於是他們反省並反思加拿大是否真的做了對人不義的事情。
陳博士説,這些歷史因素匯聚在一起,刺激了加拿大教會去關注公衆議題。
關注社會政策議題的教會組織的性質及其表達方式
陳博士繼續講到關注社會政策議題的教會組織各有不同,有的是宗派全國性的組織,較爲有權威和代表性;也有地區性的教會組織,有跨宗派的合作組織;還有一些是教會領袖以私人名義個人公信力組合而成。
所以當不同組織的發表意見的時候,其權威性各有不同,而其效果也與他們發表意見的對象或者聽衆有關。這個對象可能是政府,或者直接向總理、部長、國會委員會或者政府委任的諮詢會發表,這些情況都在影響政策的制定上是比較有實效的,但對民衆影響則比較少。
還有一些發表意見的對象為教會内部羣體,或者是公衆對象,這類發表意見是從另一個方向去做事情,目的多在於教育,而不太高地期望去改變政策。或者他們知道未必能改變社會政策,所以教育羣衆就成爲非常有意義的。
基督徒羣體在發表意見時候,發表的內容、宣言、信仰元素、表達形式等各有不同,有時候是直接引用聖經信仰原則,有時候是陳列數據,讓聽衆作一些有信仰含義的回應。
陳博士在此小結説,教會羣體在社會政策議題上發表意見其基本方向是,道德責任不單在於個人與個人的交往更是羣體對羣體的關係。例如不能傷人、不能偷盜這些是個人道德範疇的事,而羣體與羣體的交往在社會的制度形式表達出來,很多時候是有道德意義的,比如大企業羣體對消費者羣體的關係,工會與企業管理層的關係,這些都是引發教會羣體基督徒去回應社會議題的背後的出發點。
加拿大歷史上,教會所關注的主要的社會政策道德議題
陳博士説,絕對公義是理想,教會關心社會,背後一個想法是:起碼避免發生最不公義的事情。因應各個國家的歷史不同,教會在關心社會議題上有不同的特色,比如美國教會重點關心的可能是種族歧視的問題,因爲種族歧視在美國表現得非常尖鋭。而加拿大有加拿大的特色,回顧加拿大教會關注社會政策議題的時候,很多時候把焦點放在弱勢羣體上,比如對貧窮的人,對土著原居民,還有新移民,是最關心的。陳博士然後逐一回顧加拿大教會在這幾十年來所關注的主要的社會政策道德議題。
第一,貧窮問題。加拿大教會向來關注貧窮問題,教會有不少宣言的發表是關於貧窮問題的。陳博士指出其主要着眼在貧窮的後果,很少關注導致貧窮的原因。教會樂意做救濟工作,比如缺少衣服和食物,就提供衣服和食物。也有教會發覺貧窮的成因除了因爲當時人的懶惰和不盡責任以至貧窮外,也有社會制度的因素,教會開始考慮到社會政治因素,比如是否因爲市場經濟的缺點以致貧窮。甚至曾有教會比較激烈地提出要改變現行的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也有教會比較温和不是去與政府對抗的,他們分析導致貧窮的微觀成因,比如是家庭的崩潰等;相反地也有教會強烈要求地政府要採取行動,期望和要求政府去做一些事情,比如透過税收制度拉近貧富距離。70年代中曾有一個熱烈討論的話題,就是保證每年收入的制度的問題,當時是很熱門的議案,後來被國會擱置了沒有跟進。
教會關心社會的第二個焦點是大企業的社會責任。大企業擁有釵h經濟的資源和權利,他們被認爲是否在尋求達到自我為中心的目標的時候沒有關注弱小羣體。很多時候銀行成爲大企業的焦點。加拿大的銀行有時候借貸給貧窮國家,而這些貧窮國家往往有不重視人權或有比較差的人權紀錄,加拿大教會會要求銀行公開給與借貸的國家的資料,作爲社區對其道德的監查。
另一個教會關注的焦點是地區貧窮和貧富不均衡的問題。比如大西洋省份有長期高失業率低國民收入。在這些經濟議題中,釵h時候通貨膨脹被認爲比失業問題更嚴重,削減福利的項目被認爲對貧窮人傷害大。
教會歷史上除了關心貧窮問題和大企業的社會責任之外,還有關心核能的問題,這是華人教會比較少想到的。因爲能源公司和銀行一樣,被認爲是社會上擁有巨大權力的經濟巨人。而政府樂意與能源公司合作,鼓勵能源公司的大型開發項目而從中獲益,所以政府有意無意想使用能源的開發項目帶動經濟的長遠發展和增長,但是從道德、環保或者社會質素的角度看,能源問題可能有另外一個看法。所以教會界曾質疑這些能源項目的問題,特別是核能的項目,在從開採原料、提煉飽B到清理核廢料等環節都可以被質疑。
另一個加拿大教會曾經很關心的非常有加拿大特色的是北部開發會否侵犯土著原住民權益的問題。70年代有一個天然氣管的鋪設計劃,從北極洋到亞伯特省,當時的教會羣體質疑這樣會否對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有不利影響,於是給政府壓力之後此計劃被擱置。而聯邦政府因爲受到教會的壓力也否決了一些大的能源公司興建這個計劃的申請。政府後來批准了另一個在空地區開設的計劃,那時候沒有很多人反對,但是這兩個計劃是很相似的。
陳博士説,從文獻資料看到,當政府考慮反對意見的時候,他們集中考慮的是一些經濟的爭論,或者是技術是否可行的問題,而輕視對環境、道德的論據。所以教會可謂任重道遠,教會要走的路還很長。
另一個有加拿大特色的教會關心的議題是魁北克省獨立的爭議。1991年12月加拿大新憲法通過魁獨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被解決,當時魁省的教會是沒有站在支持獨立的那邊,教會發表的意見是應該尊重魁省人民治權;認爲原居民的獨立都應該與信仰原則沒有衝突,而魁省以外的教會基本立場都是維護小數權益的聲明,認爲憲法修改而不獲得法語的加拿大人或者少數的羣體例如原住民數的認同,憲法變得沒有意義了。這些聲明其實是抗衡了在魁省裏所謂英文的羣體控制了大部分經濟資源的精英階層。
教會亦曾經回應移民和難民政策。1975年聯邦移民部制定移民難民政策時候,主要以加拿大勞動人口的需要為主要考慮因素,被加拿大的教會批評為「自私」、「過分自我中心」,「考慮移民時候只是想到如何滿足加拿大勞動市場的需要」,政府因此在政策取向上作出修改,因而導致加拿大在1978至1980年接納了大量的越南柬埔寨的難民。
另一個有趣的議題就是加拿大與第三世界的關係,教會界曾經質疑加拿大究竟有沒有份在世界貿易上剝削第三世界,同時也質疑我們會否也是受害者。比如鄰居美國的大財團有沒有欺負加拿大?加拿大政府够不夠硬朗能抵擋和反抗美國的經濟侵略?比如軟木材的談判,就是現在一個例子。
加拿大被認爲是壓迫人的人,同時也是被壓迫的,這個議題包括關於貿易和國際援助的問題,所以有時候教會界對這些資料的蒐集比政府公佈的更為詳盡。在衆多第三國家中,當年仍然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是加拿大教會最爲關注。
近來加拿大教會界最關注的焦點是海外軍事行動的問題。比如在阿富汗的角色如何,在中東的角色如何。若果加拿大在有此方向的外交政策的有改動,比如想增加海外軍事行動,就成爲加拿大本土的一個話題。除了關心這些對外的軍事行動是否屬於正義的戰爭外,教會也關心政府支持更多的海外軍事行動會否令經濟負擔加重的問題,比如是否引起加税,引起通貨膨脹,或者要削减貧窮人的福利,這樣會否對國内弱勢羣體不公道,這些都是今天正在討論的道德議題。
加拿大政教關係面對其他重要議題
以上是教會界關社會議題的一些宏觀的例子,除了這些還有一些議題也是重要的,比如醫療、教育、公共安全、外交政策等等,並且這些議題現在是越來越重要的,從大選的民意可見這些都是重要的公衆議題。
還有一些微觀的道德議題是華人教會正在特別關注的,比如同性婚姻、安樂死、墮胎、黃賭毒、死刑、生物工程倫理等,這些都是加拿大政教關係會面對的議題。
反思「加拿大往哪裏去」
陳博士總括説,作爲基督徒,我們以聖經原則去面對複雜的世界。他相信基督徒關懷社會的總的方針仍然是彌迦書第6章8節所説的:「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面對很沉重的社會責任,盼望在神恩典下,加拿大華人基督徒的社會關懷日後做的更好,能給得到神更多的悦納。
相關新聞:「加拿大往哪裡去」講座及研討會推動基督徒關心政治(200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