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末是一年一度的感恩節週末,每個家庭都在此時團聚,共同為生活中的一切獻上感謝;門外的大街小巷更是熱鬧非常,花車遊行、戲劇表演、商店的櫥窗也佈置得美輪美奐,到處都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感恩節,是一個由來到美國的清教徒所創的古老節日,它的歷史就像新移民來到美國的歷史一樣長。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滿載著追求宗教自由的102名清教徒來到美洲大陸。他們先建立教會,再建立學校,隨後把家小一一安頓下來。但這些對新大陸滿懷希望的人們,卻在當年的嚴冬中歷經了極大的困難,到1621年春天,從飢寒交迫中存活的移民只有50多人,這時,善良的印第安人給他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並逐漸教他們學會了狩獵、捕魚、種植玉米和南瓜。當這些新移民終於獲得了第一次豐收時,他們將這一切中最好的拿出來獻給神,邀來印第安人一起慶祝,並從此規定了一年中闔家團聚、感謝神的日子。
如今,感恩節不只屬於美國的基督徒,而是早已成爲世界性的節日。各種膚色、各種國籍的人、信徒和非信徒,都在這一天或多或少地慶祝一番,更少不了分享美味的感恩節火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記得感恩節最初的意義,是否記得一顆感恩的心呢?
保羅使徒在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裏寫:「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爲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生活中,值得我們感恩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而聖經更告訴我們,「凡事」都要謝恩,因爲這一切都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我們定的旨意,都有祂美好的心意和計劃。然而,生活在繁忙與競爭中的現代人,常常忘記了感謝,總是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計較、嫉妒別人,甚至怨恨命運的不公。看保羅所説的,要「不住的禱告」,禱告時方能得到神的幫助、神的啓示,聖靈也能籍著我們的禱告作工,將喜樂與感謝放在我們心裏。
來到美國的華人,大多數都面臨著新移民必然面對的種種困難,原本心懷的「美國夢」也很可能在粗礪現實的踫撞下摔得粉碎。但神是時刻與我們同在的神,求告祂的名,祂就必應答。
想想今天所能經歷的困難,哪裏會比1620年凍死了一半人的嚴冬更苦呢?可是神將這片大陸新移民的祖先從最深的深淵中拉了出來,因著他們的信,眷顧他們的子孫到如今,使他們成長為今天世上無可匹敵的大國。所以,在今天的美國,處處可見他們對信仰的表白和感謝,無論是印在鈔票上的「In God We Trust」,誓詞中的「One Nation Under God」,手按聖經的宣誓,還是充滿基督教色彩的復活節、感恩節和聖誕節。
作爲今天的新移民,華人也可經歷同樣的神蹟奇事:信靠神,求告神,靠著神的大能,讓自己和自己的民族獲得嶄新的生命。
-
2025全球守望名單:3.8億基督徒遭逼迫 北韓踞首位
監察全球宗教自由機構「敞開的門」(Open Doors)公佈2025年《全球守望名單》(World Watch List),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超過3.8億基督徒因信仰而遭受甚高或極高的逼迫,其中中亞和非洲國家高居前10位。
-
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儒家君子」與「基督信徒」的跨界對談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 (LIF)5月3日在香港舉行。其中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上半場次的會議以「君子與信徒」為主題,聚焦於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理想」與基督信仰中的「信徒典範」,旨在通過深度的跨文化對話,探尋這兩種源遠流長的人格理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
從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國傳道人:「我在日本『織帳篷』,也在等復興」
基督日報採訪了一位現居日本大阪的80後中國傳道人蔣道,瞭解他為何從信仰「飽和」的温州走出去,又如何在宗教冷淡的日本堅持宣教異像。
-
白煙升起!新教宗良十四世上任 將領導全球14億天主教徒
冒白煙了!白煙於羅馬時間5月8日晚6點07分從西斯汀聖堂煙囱升起,名號為「良十四世」、69歲的美國籍樞機主教羅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當選為天主教會第267任教宗,他將領導全球14億羅馬天主教徒。
-
《尼西亞信經》歷史探討:界限與包容 1700年後的信仰堅守與教會反思
今年適逢尼西亞大公會議1700週年,香港崇基神學院推出三輯神學對話視頻,主題為「我們眼中的《尼西亞信經》」。《尼西亞信經》全稱為「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歷經325年尼西亞會議與381年君士坦丁堡會議兩次重要會議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