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巴马今昔的对比
2008年7月24日,当年只有46岁的欧巴马(或译"奥巴马"),以超人气的美国总统候选人身份在柏林演讲。他独特的政治魅力吸引了超过二十万人,在市中心的凯旋柱( victory column )聆听他精采生动的言论。他的容光焕发,神情愉悦傲人,风靡了不少德国人。可是经过了五年多,欧巴马已经在第二任期拼搏了近一年,由于欧记健保所引发的一连串问题,使他的公信力与领导力倍受质疑。欧记健保企图揉合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原则,结果产生极其复杂的健保制度,让大多数民众徬徨不知所措。2013年11月底,欧巴马民调的满意度已经掉到如同小布希第二任期的低水平,他的诚信正遭受最严峻的考验。昔日的政治光环不在,欧记健保所带来的梦魇才刚开始,欧巴马所承诺的美国"新秩序"恐将成为"新困境"。
新世界秩序的历史回顾
一位年仅23岁的年轻人于2013年11月1日,走进洛杉矶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拔枪杀死了在机场工作的运输安全人员。媒体披露,凶手西恩西亚(Paul Ciancia)作案的动机是反对美国日趋走向"新世界秩序"的极权统治。究竟这种"新世界秩序"的说法是怎么一回事?
从1935年之后,美国一元的纸钞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的图案,这个图案中有"一只眼睛"及下面的"金字塔状的椎体",只是顶头的部分被切除。这图案的旁边,也就是圆形的周边有拉丁文,底部的三个拉丁字 novus ordo seclorum ,直译为"新秩序(的)世纪" 。有人以为,美国人从那时起对"新世界秩序"产生许多联想。其实,这个图案亦是美国国徽背后的图案,在1776年就定下来的。
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威尔斯(H. G. Wells),凭借专业的历史学知识,在全世界陷入激烈战争的 1940 年,写了一本小书《新世界秩序》。他大胆地运用了"世界联邦"的概念,即"世界联合国家"。
1967年10月,在美国对外关系的文件上,尼克森表示,亚洲问题的处理必须用区域性的词汇,并且针对发展的需要,采取地区性的措施,以便发展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在尼克森的心目中,"新世界秩序"是人类未来发展必须的方向。
七十年代末期,美国发射"旅行者号"进太空时,卡特总统录了一段话,向外太空表明人类的心声。当时他很可能相信,其它星球会有高等生物存在,因此他提到,地球即将产生普世的文明。事实上,卡特的美梦并没有实现,而已故的哈佛大学教授杭庭顿( Samuel Huntington )所预测的"文明冲突",却正不断在发生。杭氏指出,在西方冷战之后,全球仍然处在可能冲突的边缘,特别是在不同的文明之间。这些文明包括西方、拉丁美洲、伊斯兰、中国、印度、日本、东正教及非洲。这些传统文明的世界观,有些极为不同,因此可能带来对立和紧张的关系。
之后,老布希、柯林顿、以及小布希几位总统,都提过"新世界秩序"的措辞。欧巴马在柏林的演说,即是在这种"新世界秩序"的思想框架中进行的:"今晚我向你们说话,不是以总统候选人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是骄傲的美国公民,也是和你们同为世界的公民。"
欧巴马当选后,在接受"夜晚"(late night)节目主持人雷特曼(David Letterman)访问时,谈到伊拉克战争的种种问题,他说:"长期来看,我们所要赢得的,不只是军事的胜利,……我们要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建立一种世界秩序,就是我想大家都希望看到的那种光景。"
2009年2月,CNBC 访问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他是尼克森时代促成美中解冻的著名国务卿。记者提起欧巴马政府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包括"反恐战争"仍然继续,经济不断瓦解等。季氏回答说:"(欧巴马)可以提供美国外交政策的新动力,一方面是因为全世界都非常接纳他。他的目标应该是,在这段时期为美国发展出一个万全的策略,也就是真正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这不是一个危机而已,乃是一个很大的机会。"遗憾的是,过去四年多,美国的外交并未能达到理想,反而让更多第三世界的国家对她"欲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表示不满,美国在国际的影响力不断削弱。
如此看来,任何政治家所建构的新秩序,充其量只不过是"迷思"而已。
基督是未来世界新秩序的中心
耶稣在世上时曾说,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换言之,他并不认为这世界会产生更好的新秩序。相反地,他强调,这世界乃握在恶者的手下。倘若我们期待,人的力量可以使这世界变得更好,便是受了撒但的蒙蔽。仔细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一切乌托邦理想都将破灭。
早在西元前第四世纪,柏拉图( 427-347BC )就提出"理想国"的蓝图, 企盼把国家的权力交付给德性与真理兼备的贵族团体。
英国人摩尔( Sir Thomas More , 1478-1535 )于 1516 年写《乌托邦》一书,( Utopia 为他拼凑的希腊字,原意为"不存在之地"),提出"完美社会"的理念。
到了十七世纪,又有义大利人康帕内拉( Tommaso Campanella , 1658-1639 )写《太阳城》( The City of the Sun ),描绘一个统一、和平的世界,由神 权的 君王所治理。
法国人圣西门( Comte de Saint Simon 1760-1826 )于十八世纪以"理想的社会主义"为蓝图,勾勒一幅人人从事劳动生产的实业社会,以满足最多也是最贫穷之阶级的需要。
但是以上这些思想家都失败了,为甚么呢?第一,他们都不明白人类真正的需要为何,且不知道甚么才是最美好的社会。第二,他们以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制度就能解决问题,其实并非如此。第三,他们对于人性的罪恶领会有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哈马绍( Dag Hammarskjold ),说过一句洞悉人性的话:"我看人类没有甚么希望,除非人类有一次心灵的更新。"
执笔之际,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撒手尘寰,他留下的精神遗产成为南非重要的国家资源。曼德拉年青时就反对种族隔离政策,他因带领"民族之矛"( Spear of the Nation )的政治运动而遭逮捕。在被囚禁的二十七年期间,他不断参加狱中的主日崇拜,以致基督信仰对他的影响日增。出狱时,他说:"当我走出房门去面对牢狱的大门,由此通向自由时,我知道,如果我没有把苦毒与仇恨留下来,那我将仍关在监狱中。"他的后半生倡导饶恕、平等、与复和等观念,可以说是从基督获得的灵感。他说过:"每一次的复活节代表著我们信仰的再生,它象征我们的复活主战胜了十字架的残酷与坟墓。"曼德拉明白,只有人的心灵获得救赎,人类社会才可能真正彼此相爱,互相饶恕。这其实是新世界的美丽蓝图。而这样的愿景,只有当基督在地上设立祂国度时,才可能真正实现。
(注:本文转自《恩福杂志》2014年1刊,经刊主蒙允后转载,作者陈宗清牧师为该刊主编,恩福文化宣教使团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