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侍基層、轉化社區為己任的禧福協會近日再談如何做到一所有影響力的社區教會。創達不少基層福音事工的會長劉達芳博士直指,不少教會對社區發生的事件視若無睹,只想「火中抽柴」,欠缺負擔。
劉博士指出,一個社區的居民如對社區缺乏認同,居民之間少溝通來往,又不易獲得區外資源的話,在自我隔離下社區容易走向瓦解,並帶來成不少嚴重的問題如家暴、虐兒、青少年吸毒、自殺率上升等。「悲情城巿」天水圍屢生家庭悲劇就是一例,而及東湧現今亦面臨此危機。
而她認為教會正好能扮演修補角色,除了給人們心靈慰藉外,團契生活又能凝聚居民,使人重拾對社區的歸屬感。但可惜不少教會對社整體欠缺負擔:「很多教會身在社區,卻不是社區的鹽及光。教會對社區的大事,視若無睹,沒有回應。」去年11 月末旺角花園街大火發生後,該社區只有少部份教會如聖公會及旺角教會網絡數間教會作出回應。
入社區傳福音無所不用其極
耶穌是道成肉身,住在人羣中間,顯出豐富的恩典和真理。劉博士指出多年前香港教會曾熱衷地建立社區中心要成為社區教會,但大多因為開支、人力、心力等問題敗興而返。她建議教會以耶穌的模式,改變使命及自我形象,不再拘泥於搞活動、嘉年華會等活動,而善用教會的人力與社區建立人與人的關係,讓信徒出去服侍社區,如幫鄰居看孩子、處理電腦問題、家電維修等等,相當「入世」。
此外,社區亦可以成為「福音據點」。劉博士鼓勵教會動員信徒在社區創業或就業,如飯館、街巿檔口、報攤、小店等,又深入運動娛樂場所、公園、球場、麥當勞等成為「福音基地」,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為的是塑造真正深入的社區教會。
基層信徒自強可成福音天兵
如此的社區教會必然需要大量人力,教會如何能動員及凝聚會眾起來轉化社區呢﹖禧福協會基層事工部主任丁愛娣認為要做到社區轉化,信徒本身的生命需要先得到轉化。其中她提到教會需要降低事奉的門檻,讓基層的信徒亦能參與各類事奉,發掘自身恩賜及找到事奉位置,如此不但能幫到別人,連他們的自信及能力感亦會提升。而對於一些自己也面臨貧窮的信徒,教會要協助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才能讓他們有自信及精力參與到社區的事奉中。
禧福採訪了觀塘的仁愛教會,他們十多年努力下一步步實踐社區教會的理念。教會動員了全體老、中、青、少起來服侍,他們牧區的小組各認領內的一條街或一幢大廈,為他們行區禱告。多年努力下,不少曾拒他們於鐵閘之外的樓宇漸漸開放,歡迎他們入內傳福音,令他們得著不少街坊。
他們又在主日早上安排免費補習班,讓兒童有機會踏足教會,並於補習後教導神的話語。一些婦女學習神的話語後脱去苦毒,懂得為家人禱告,令夫妻及家人關係得以轉化。此外職青信徒於晚上放工後仍上門探訪家庭,節日亦為有需要的街坊送上食物等,連長者都進入老人院探訪其他老人家。整個教會的動員,令社區得到不少祝福。
仁愛教會的主任牧師曾玉蓮表示教會需要因應時代和社會的改變而轉變,不能死守一貫的經驗和做法,邊學邊做,並切切求問神的心意和方法。她更表示,唯有牧師自己的生命首先轉化,進入神的旨意中,弟兄姊妹才會跟著轉化;教會轉化,社區才能轉化。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