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在院訊發文,指教會的社會形象問題被忽略,易成為基督教「反傳播」的元素,令福音傳播受損。
早前在一場有關港台同性戀運動的研討會中,台灣神院院長陳尚仁、香港性文化學會主任麥沛泉等亦指教會忽略公共形象的塑造,令教會在為社會道德抗爭戰役中出師不利。
梁家麟指,社會形象意指輿情集結成社會大眾對基督教的一種較牢固的印象,這印象難免以偏蓋全,卻肯定深入民心構成人們對基督教的「前理解」,影響他們對這宗教的接受。
他借韓國基督教為例,雖教會大半世紀以來快速增長,基督徒佔人口22.5%,但年輕一代卻普遍對教會反感,原因是韓國教會給社會大眾以勾結權貴、用《聖經》為當權派鳴鑼喝道的印象,加上高調自稱基督徒的政經領袖被揭發貪污瀆職,令教會形象滑落。
此外一些著名大教會和明星牧者屢爆跟權力、性與金錢有關的醜聞,加上教會包庇罪惡的做法,令充滿理想主義的年青人不滿。成神學亦泯沒教會與世界的界線,世俗化令教會失去獨立的身份和訊息。
梁家麟説,香港教會的社會形象「尚算健康」,在年輕人中亦算受歡迎,但有少數年青基督徒對教會抽離政治或社會議題的立場感失望,亦有社會人士因宗教領袖與政要巨賈過從甚密或站台撐腰而不滿。
他促港教界要保持警覺,不讓教會掉進近似韓國基督教的泥淖中。但他亦藉文章對那些期望教會更熱衷參政的年輕人作出回應,指除在非常時期外,不要期待教會用其名義或實體參與常態的政治和社會運動。他認為教會主流須盡可能維持在建外,以及維持較然的地位,讓教會成為教會,以保持神聖性及與眾不同的性質。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