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最近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的猶大福音手稿出土研究報導,中華信義神學院院長孩~斌博士表示,《猶大福音》的出土,對考古學可能有重大的意義,可是卻不能因此而推翻耶穌基督的福音,因為發現了這福音書,跟它是否正典是兩件不同的事。保羅在加拉太書也曾經説過,「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加1:9)
他説,《猶大福音》是諾斯底學派的著作,而諾斯底被初代教會認為是異端。其實使徒保羅早就對他們有認識,也在一些書信如歌羅西書裡作出辯證。我們要注意的是,坊間有很多考古出土的報導是有誤導性的。談到《達文西密碼》時,他説其背景都是用基督教裡的次經和旁經寫成,所以內容不真實。為此,我們對正典的成典過程必須有充分的瞭解。事實上,在很多正典被確定之前,都曾出現過爭議。
先確定正典 才能確定教義
那怎樣確定哪些是正典呢?新約的歷史在主耶穌昇天以後,門徒也相繼去世,接著到了初代教會教父的時代,那時因為有很多著作流傳,所以他們必須衡量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城|長説,以新約為例,其中一個準則是必須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寫成,或者像保羅一樣,雖不是十二門徒之一,可是卻得到耶穌特別的啟示,他有特別的亮光,是被神揀選的人,我們也可以看到他是唯一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使徒。因此,他直接所寫給教會的書信也被納入正典。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那也不是立刻被納入的,接下來,第二個準則是這些書信寄到很多教會後被宣讀出來,大家越讀越有亮光,最後都得到教會領袖的公認才可以。
第三,通常新約的書卷都是用作者本身的名字,但像希伯來書,雖然我們不知道作者是誰,但其內容跟聖經其他舊約以及保羅的教導都是一致的,所以希伯來書也被納入為正典。而對整個基督教信仰來説,必須先確立正典,才能確立教義。舉個例子,天主教有煉獄,就是因為他們的正典裡有這樣的記載,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教義,而基督教則沒有。
他進一步解釋説,當正典被確定以後,我們再把重要的教義按照經文的比例去決定,例如聖經中多處清楚寫明三位一體、罪得赦免、因信稱義等,所以我們把這些納入為重要的教義,卻不會把只有少部分經文提及的(如:被提)列入,此外,另一個重點是關乎救恩的事上,就是我跟神的關係怎樣。
彼得所犯的罪和猶大所犯的罪
如果説沒有猶大,那怎樣成就基督教的救恩?坊間很多報紙都引用為猶大「平反」的字眼,城|長對此表示,我們不能用《猶大福音》來推翻四福音書,最終我們需回到正典,最可靠的四福音裡面有很多證據顯示,耶穌曾多次給猶大悔改的機會,例如之前耶穌徹夜禱告,如果已經預定了要猶大賣他,那為什麼還要禱告呢?
對比彼得和猶大兩人,當彼得三次不認主後,他跑出去痛哭,與猶大一樣,他們都知道自己不對,也不是別人定他們的罪,而是他們自己良心發現。不同的是彼得以後悔改,他的信心再次站起來,可是猶大卻吊死了,如果他是奉耶穌之命賣他的,那又為什麼需要自殺呢?
最後城|長説,事實就是這樣,無需要平反。就像彼拉多雖然在判耶穌釘十字架之前洗手錶示清白,可是現在大部分教會每個禮拜日做崇拜的時候都會唸耶穌是「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歷史就是歷史,所以不能平反什麼。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堅定支持羣體
皮尤研究週一(4月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執政表現。皮尤宗教與公共生活項目研究員奇普·羅託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項議題的支持率上顯著突出,該羣體絕大多數認可現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聯盟聯合推出眾多華人機構響應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將於明日五一勞動節首次啟動,在全球50多個城市同時舉行,以祈禱和慶祝活動在職場中點燃信仰。
-
台灣牧師吳惠蘭呼籲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領袖及華語教會羣體
在近日於巴拿馬舉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基督領袖會議)上,來自台灣的吳惠蘭牧師作為全球宣教領導層中的年輕聲音,為大會帶來嶄新視角。她呼籲全球宣教運動的未來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輕一代及華語教會羣體。
-
85歲華人名牧唐崇榮下週赴俄羅斯巡迴佈道 深入中亞挑戰福音硬土
著名華人佈道家唐崇榮牧師將於下週開啟俄羅斯巡迴佈道之旅,以85歲高齡奔赴四城十場聚會。十場聚會中七場以華語主講,三場採用英語宣講並同步翻譯成俄語及烏茲別克語,旨在突破語言壁壘觸及更廣羣體。
-
更多青少年意識到社交媒體弊端 卻難言「戒斷」
雖然當代青少年不再熱衷成為網紅,但TikTok和YouTube已成為他們觀察世界的「數字窗口」。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越來越多青少年認識到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但距離大規模遠離這些平台仍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