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霍華百週年誕辰 各地舉辦紀念活動

透過先賢的信仰遺產,再思委身基督的信仰如何落實於公共空間
min_20060202_min_20060201_pan.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和基道出版社在2月4日舉辦一場「潘霍華百週年誕辰紀念講座」,題為「基督進入世界」,講解潘霍華的社會倫理。
今年是神學家潘霍華百歲誕辰週年,各地華人教會陸續舉辦系列的紀念活動,透過這位先賢的信仰遺產,再思委身基督的信仰如何落實於公共空間。

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生於1906年2月4日德國佈列斯盧,1945年4月9日因被控參與謀殺希特拉而被處死。39歲的一生,他的神學、屬靈生命與社會行動,影響後世深遠。他留下豐富的信仰遺產,諸如《聖徒相通》、《行動與存在》,以及被稱為三部曲的《追隨基督》、《團契生活》和《倫理學》等,這些關於基督信仰的著作不僅影響了當時社會對信仰的看法,而且將會繼續影響那些對抗趨勢潮流的二十一世紀基督徒。

廿世紀民主自由和人權的觀念漸趨成熟,政教關係仍然是一個爭論的焦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政教關係的緊張,帶來潘霍華等在這方面的重要反省。他在《倫理學》、《教會與猶太人問題》等文中論及政教關係,認爲教會和政府是社會上分離而又互相關連的兩個個體,其中一方面試圖去佔有另一方面就忽視了神國與地上國的關係,就是教會約束政府,而政府又約束教會。

台灣率先舉辦紀念潘霍華的活動。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與校園福音團契在05年10月份開始陸續舉辦多場的展覽、系列講座和座談會等,包括講解「潘霍華思想遺產與二十一世紀神學」,介紹潘霍華著作和導讀,潘霍華生平圖片展和説明,還有座談會分享「潘霍華思想對我們的信仰意味著甚麼」;出版潘霍華著作,出版「潘霍華與追隨基督的人」和「納粹時代的神學家:潘霍華」專輯,還有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題爲「基督與世界 - 潘霍華與漢語神學」。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和基道出版社在2月4日舉辦一場「潘霍華百週年誕辰紀念講座」,題為「基督進入世界」,講解潘霍華的社會倫理。籌辦這次講座的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表示,希望用潘霍華他不畏納粹強權、身體力行的美善精神勉勵信徒,在政策問題、貧富懸殊、同性爭權問題、種族矛盾、禽流感與各種天災頻仍的環境下,帶著盼望迎接新年,在黑暗中繼續前進。



  • 美副總統萬斯在CPAC談信仰:基督教不僅是道德準則

    美副總統萬斯在CPAC談信仰:基督教不僅是道德準則

    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在2月20日的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上講話時談及個人信仰,他強調基督教不僅僅是一套道德原則,而是建立在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信仰之上。他也提及,信仰對他的個人生活和工作態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他的發言被保守派評論稱讚有「非凡的福音清晰度」,也反映保守派領袖強調基督教價值觀對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 約翰·派博:牧師使用 AI 寫講道稿是「邪惡」的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其在各行各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也有牧師和基督教事工思考,AI 是否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完成講道、教學和通訊的任務。然而,知名神學家約翰·派博(John Piper)對此發出了強烈警告,他甚至用「邪惡」一詞來形容牧師使用 AI 生成講道稿的行為。

  • “上帝不會犯錯”:天生獨臂女孩 用行動回應所有質疑

    凱特琳·帕維(Katelyn Pavey)是一個真實的勵志傳奇。她天生只有一隻手臂,卻憑借堅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不僅打破偏見,還成功進入大學壘球隊,實現了自己的運動夢想。她用自己的行動向質疑者證明:“上帝不會犯錯。”

  • 背誦聖經的力量——寫在「全美聖經比賽」之後

    《紐約時報》2024年11月報道了在佛羅裡達州奧蘭多舉行的第16屆「全美聖經比賽」(National Bible Bee)。約360名兒童和青少年齊聚一堂,參與這項比賽,其口號是:“認識神的話語,並使祂被人認識。” 對於許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來説,最令人驚嘆的是,在15至18歲組別的比賽中,參賽者需記憶近1,000節經文,總計超過20,000個單詞。

  • 《大衞王朝》:大衞王的傳奇即將登陸 Prime Video

    講述聖經人物大衞從少年成長為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君王的劇集,《大衞王朝》(House of David),將於 2 月 27 日通過亞馬遜 Prime Video 全球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