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基金心靈醫治年會:成長創傷形成情緒暴烈 擁抱勝千言

拉法基金心靈醫治年會:成長創傷形成情緒暴烈 擁抱勝千言
拉法基金心靈醫治年會:成長創傷形成情緒暴烈 擁抱勝千言

拉法基金會2020年整全心靈醫治年會 「未看見的遺漏」第一講6月27日以網上形式舉行,主題為「冰封的心底話」,黃葉仲萍博士、葛琳卡博士探討壓抑情緒的後遺症、暴烈性格折射兒時受傷的脆弱心靈與醫治。

成長傷害後遺症 累積仇恨自殘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系副系主任、沙維雅治療模式治療師及督導黃葉仲萍解釋何謂「冰封的情感」,就是人將處理不到的情緒收藏,以為沒有影響但卻影響人際關係,侵蝕自己的心,如果不再關心自己的感受就會變得越來越麻木,影響人與人、甚至與神的關係。

黃博士在過往的輔導中,有受助者申訴家庭對他不公道,逐漸將感覺伸延對外在的世界,然後內化認定自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繼而形成對外界仇視、偏見的感覺,期望變成失望,傷害不停在內心打轉。

「成長中的傷害好像冰封的水倒進裂痕的杯,就會湧流很多無力無助感的情緒,形成自我保護的憤怒。有些人將情感冰封以為已經處理了問題,但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憤怒爆發出來。」她又指,現時很多人有驚恐症,就是將外面的恐懼和危機,變成為自己的驚恐,如果專注擔心自己與外界的關係,不懂得將外界與內心世界分開,容易出現信心危機。

情緒暴漲 腦內杏仁核功能不協調

為什麼有些人容易被觸怒?黃葉仲萍從生物學角度解釋,人腦內的杏仁核(amygdala)有產生情緒的功能,判斷所看見的物體是否很重要,可以產生情緒激勵從而增強記憶,接收外界訊息通過分析來應對外界,但長期冰封情感的人在這部分的功能協調不到,好像一個短路掣跳線情感傾刻發怒。

另方面,各種感覺訊息都經過視丘(thalamus)再傳送到大腦皮質,如果將情感放在視丘經過消化深思熟慮才表達和作出反應較理想。此外,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之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冰封的情緒會令皮質激素受壓,產生內疚、莫名驚恐、抑鬱等。因此,時常整理感受與人分享有助減壓,這不涉及對與錯也不用很快將對方的話下定斷。冰封感情的人很容易爭取對與錯,刻板化的價值觀缺少客觀分析,侵蝕內在的心靈。

擁抱勝過言語 化解成長中的創傷

成長的傷害導致突發性創傷,如何處理冰封的感情?黃葉仲萍呼籲當事人「放下來吧」,不過她承認説來容易做卻困難。第一步是先明白、接納、瞭解自己,遑論寬恕加害者,基督徒談復和容易變成要求對方滿足所需,所以先接納自己的限制。

黃博士強調,饒恕是一個漫長的道路,來來回回,這刻寬恕下一刻憤怒又會再來,可以從積極面看傷害,幫助留意自己的弱點,誰是容易觸怒自己的人,發怒是神給我們的防衞機制,將它轉化成鞭策自己並將主權移交給上帝。

「情感復原不在於言語在於行動,一個人情感的學習始於初生,從母親的擁抱開始感覺到愛護,所以父母對子女給予一個温柔的眼神、擁抱,已經能夠進一步化解冰封的感情。」

在問答環節,被問到社會撕裂人的傷害怎樣復原?黃葉仲萍認為,不同立場的人要求對方表態,就是陷於冰封情感危機,對事物只有黑與白對與錯,她笑言:「無間道的人反而給自己多一個情感的選擇。」

冰封情感二次傷害自己

研討會在第二節播放微電影作為教案,故事講及一少女兒時為取父親歡心,不慎將啤酒泡噴到父親,被父親痛罵及掌摑,成長過程怎樣努力也得不到父親的認同出現冰封的情緒。

拉法基金會義務總幹事兼創辦人葛琳卡,藉故事分析處於「冰封情感」的人背後表達的想法。故事的少女在成長階段出現以下的情感變化:

「我無感覺、好麻木、機械化」。葛琳卡指,這可能怕情緒失控別人不接納自己,感受覺得自己好煩怕別人看到真正的我,卻帶來迷惘和無奈。她建議,問自己害怕別人不接納自己,其實是否害怕自己不接受自己?

另一種想法是「我好傷心、覺得不重要、想放棄自己」,這些人不再表達,陷入憂鬱迷惘,將精力投放在工作,或自我增值,結果導致受傷兼自卑。

還有「心如刀割我好受傷」, 葛琳卡表示,這種思想開始觸動到情感,至少有受傷的感覺,但用理性模式思維,心裡仍很硬、心有不甘、內疚,仍然用掩飾態度表現不在乎,受傷的時候出現相反的行為,掩飾自己的受傷,出現矛盾與混淆,愛恨交纏。

最後一種是「我不敢告訴你我愛你」,害怕被拒絕、被取笑、被離棄,用行為代替,例如用錢、送禮物、服務別人來表達,但別人不會瞭解原由,以為是性格一部分,反而覺得理所當然地接受,當事人變得恐懼兼害怕。

大會結束前,兩位講員帶領參加者祈禱,藉著主的能力剖析自己的心靈世界,亦讓主介入醫治成長的傷痕。

拉法基金會「2020 整全心靈醫治年會」於6至8月舉行三個大型講座、五個工作坊,對象為輔導員、社工、教牧執事及小組組長等。協辦機構為土瓜灣浸信會、福音證主協會、明光社。

  •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他在致辭中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呼籲國家恢復信仰的精神。他也表達了對宗教自由、家庭價值和教育改革的堅定支持,強調政府應保護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現場有多位宗教領袖出席,包括葛福臨和保拉·懷特。

  • 首獲政府批准 華人神學院意大利取景拍攝《基督教在羅馬》

    華人基督徒在意大利開設的首間神學院、意大利華人神學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稱意神)推出大型聖經歷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羅馬》,深入羅馬十九處最具歷史價值景點,揭開基督教源流。

  • 緬因州學校刻意隱瞞家長助13歲女孩「性別轉換」

    近日緬因州一位母親起訴了女兒就讀的學校,原因是學校刻意隱瞞她女兒性別焦慮的情況,並採取行動推動她進行性別認同的「社會過渡」。

  • 2025聖經公會報告:美國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閲讀《聖經》

    根據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發布的2025年《聖經現況》(State of the Bible)報告,美國閲讀聖經的人數在經歷多年下滑後,今年再次出現顯著增長,與2024年相比,多了將近1,000萬人投入讀經。此外男性各每一個世代的聖經使用度都有明顯提升。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