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全球分析,國際宣教在當今世界變化複雜的環境中面臨著許多挑戰,為了使宣教更加可持續,將經濟學、社會文化、宗教三層面融入宣教學,特別在穆斯林背景下,進行經濟融資並以三方向實踐。
《洛桑全球分析》(Lausanne Global Analysis)9月文章探討國際宣教的財務可持續性,提出了多種財務模式的思考和實踐。傳統上,宣教工作者需要自行籌集資金,這對來自大多數世界的宣教工作者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拜奧拉大學宣教學博士科斯特(Kirst Rievan)重新檢視資助國際宣教工作者的一般模式:1. 自我支持,2. 組織支持,3. 混合,每個都有變化、優點和缺點。因此,如何讓國際宣教更加可持續,減少對西方的依賴?他建議改變思維、結構和實踐,提出多種財務模式的整合是實現財務可持續性的關鍵。
在洛桑全球分析文章,同時探討宣教在經濟環境中的角色,特別是在穆斯林背景下。文中引述三一國際大學世界宗教與宣教副教授John Cheong,通過比較伊斯蘭經濟和基督徒的社會經濟觀點,提出了宣教學中融入經濟學的重要性,他希望透過這樣的比較,能夠恢復更全面的福音,並對窮人帶來好消息。
他認為,將經濟學的社會文化和宗教層面融入宣教學,特別是在穆斯林背景下,透過審視伊斯蘭經濟的三個面向:天課(施捨/什一税)、宗教基金(捐贈/信託)和伊斯蘭銀行業(無息融資),並將其與基督徒的「與生活的社會經濟維度相關的生活和見證」進行比較。
此外,神學家兼活動家羅恩·塞德(Ronald J. Sider)通過生活、教學和寫作對全球宣教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提倡整體福音和社會變革,呼籲教會悔改並實踐王國的經濟。他的書《飢餓時代的富有的基督徒》(Rich Christians in an Age of Hunger)挑戰教會改變生活方式,在公共領域中以耶穌的政治行動。
宣教需要不斷創新和整合,以應對當今世界的挑戰,這引發教會思考財務可持續性、經濟角色以及整體福音的實踐,透過這些觀點的啟發,像耶穌一樣在世界上行走和工作,為神的國度帶來和平、正義和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