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辅导专家:儿女性教育"永不嫌早"

问:我们是结婚不久的夫妻,太太最近刚怀孕。我听说,要教导儿女性教育应该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眼看著目前的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大大改变、性别认同混乱不堪,我们很希望能好好准备自己,将来可以尽到作父母的责任。我们很想知道,婴儿那么小,如何教导性教育?

郭渊棐、刘永齢老师:你们现在就思考这个问题并愿意事先做准备,实在太难得了。如果你们从现在就开始好好学习,得到适当的装备,我们可想像你们的孩子会多幸福。以下是我们的回应与建议:

1.学习如何给未生的小宝贝胎教

"性教育应该从婴儿开始"的基本观念是没错的。也许你可考虑进一步从胎教开始。其实,在网站上有很多关于胎教的资讯(注一),也可以研读这方面的书(注二)。这些资讯都在强调,太太怀孕期间是开始与胎儿建立关系的最好时刻。也就是说,胎儿可以感觉到父母关爱(从声音)、抚摸(透过肚皮),也感受音乐。

这些活动好像与性教育无关,其实是在建立父母与胎儿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性教育的基础,因为性教育也是一种关系教育。

2.把握性教育第一阶段

学习重点:让婴儿(出生至一岁左右)感受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爱。

在正常的情况下,刚出生的婴儿必须完全靠父母的照顾。透过父母的关怀、声音、拥抱、抚摸等等,让婴儿感到这"世界"是温暖的,父母是可靠的。这种婴儿的心理发展,在心理学上叫"正面的依附关系"(positive attachment)(注三)。在这一段期间,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让婴儿感到父母的爱。每次喂奶时,可以跟婴儿讲话,甚至唱歌,这是建立关系最好的时刻。如果妈妈自己喂奶,她的拥抱与婴孩吸吮母亲奶头时,所产生化合物叫"催产素"(oxytocin)。这催产素除了促进母奶的产生外,也可大大增进母亲与婴儿的心理连结。这是婴儿来到这世界上,爱的关系第一课。当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关爱时,身体就产生催产素及催产素受体(oxytocin receptor)。这些孩子长大后,比较容易与别人建立关系,甚至进一步的亲密关系(如将来与异性交往及夫妻关系)。因为他们经历过催产素所带来的那种爱的感觉,并有丰富的催产素受体,所以很容易接受爱,同时也可以给人爱(请上网参阅真爱家庭杂志第 64 期,2012年4月)。表面上看起来,婴儿这一阶段的经验好像跟性教育没直接关系,其实却是将来人际关系,异性交往及亲密关系的基础。

反过来说,如果婴儿生下来后,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如:被遗弃的婴儿、被送到远方的祖父母家抚养、在孤儿院长大等情况),这些婴儿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冷酷的,自觉是被遗弃的。 这种有负面"依附关系"的孩子,比较不容易信任别人,所以在将来的交友与人际关系上会有问题。

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及文化中,有些女婴从出生的第一天,就没有感到被父母或祖父母的接纳 (也就是遗弃)。这种心理的伤害,将会影响这女孩子对性别的认同(sexual identity)。譬如说(真实的个案),这女孩子从小喜欢穿像男孩子的衣服,行动像男孩子等等,以为这样会被接纳。这种心理如果没有得到医治,会负面地影响她对自己的看法,与异性的交往(或不交往)以及一般人际关系(或亲密关系)。

在婴儿时期受伤害的孩子,除非得到医治,否则将来长大后,会缺乏自信或自我价值,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也会用不同方式(如酗酒、色情、赌博等)来"填补"心理伤害所产生的心理"破洞"。有些受伤的孩子会把主要的精力花在某些方面,做得很成,但是无法建立健康的人际或夫妻关系。

了解以上的学习,应鼓励你与先生好好装备,给婴儿有爱与温暖的成长环境,使孩子将来既能分享爱,又能享受爱,成为健康平衡,容易与人建立关系的人。

3.承担起父母的天职

既然夫妻把儿女带到世上,他们有责任从婴儿开始(很多人可能已失去这机会)给儿女健康的性教育。这包括教导身心灵、关系上以及个人性别上(男女之别)的健康观念。

在这阶段的婴儿,是完全无助的。父母必须喂养、保护及供给婴儿的各种需要,让他(她)觉得被爱及有安全感。这时候能够感到父母之爱的儿女,将来比较容易了解及接受属灵的关系,如上帝的爱、天父的爱、接受恩典等等。除非万不得已,绝不要逃避自己的责任,把刚生下不久的婴儿交给祖父母抚养。这种情况长大的孩子会有很多心理后遗症,因为孩子有被遗弃的伤害(请上网参阅真爱家庭杂志第 61 期,2011 年 10 月)。

婴儿时期虽然很短,却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父母必须供给孩子的基本需要,透过身体接触(如拥抱)及关爱的声音,使婴孩感到父母的爱。 有了这种经验的婴儿,才会有安全感,并且可以建立对别人和对自己及别人的信任感。父母要记住: 性教育是孩子生出第一天就要开始的教育。也要提醒自己,这种教育是父母要一起担当的责任。

亲爱的读者:自从我们开始在真爱杂志刊载"如何教导性教育"文章后,世界各地华人有很热烈的回响,我们已经接到从香港,台湾,大陆及北美华人对性教育的各种问题。我们鼓励读者踊跃来以电邮 george_y_kuo@yahoo.com 发问,我们会一一回答。如果你的问题及回答被刊载, 我们会将您的名字隐去。

注一:请参阅: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 aspx?aid=7D78B81B4E12D6DB
注二:请阅读:While You Are Expecting ...Your Own Prenatal Classroom, by F. Rene Van de Carr and Marc Lehrer, Green Dragon Publishing Group, 2nd Edition, 1996.
注三:请阅读:Attachment - Why You Love, Feel and Act the Way You Do, by Tim Clinton and Gary Sibcy, Integrity Publisher, Brentwood, TN, 2002.

(注:本文取材自《真爱家庭》双月刊,题目略有改动。该杂志为"国际真爱家庭协会"之代表性刊物,以陪伴全球华人"将心归家享最爱,守住真爱守住家"为宗旨。该杂志2001年创刊迄今所有内容,及该协会所有课程、教材及服务,请上网www.familykeepers.org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