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日、复活节刚刚过去。马来西亚所有基督教的教堂都在举行崇拜,牧者也都在呼吁要默想主受难与复活的意义。然而,与此同时,一部妄图篡改基督信仰本质的《犹太福音》却在坊间闹得沸沸扬扬,误导了钗h非信徒,亦让一些神学根基较浅的弟兄姐妹难免受到迷惑。
关于《犹大福音》在神学上所犯的根本错误,全球钗h著名牧师亦进行了非常尖锐的批判。本报亦进行了多次报道,态度十分明确。现在我们暂时不从神学的观点来看《犹大福音》,而是换一个角度,看一看在整个《犹大福音》事件中,世俗的媒体到底发挥了多少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犹大福音》几十年前就已经被发现,亦早已确定它是伪经,根本无法辩驳真理。然而,为什么这样一部"不值一信"的伪经竟引起如此一片对基督教正统信仰质疑的声浪呢?可以说,媒体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国家地理频道的金字招牌加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几乎所有世俗媒体的夸张报道,令本来"假"的开始越来越像"真"的。
传播学里面有对"媒体"这样的定义:媒体即环境。意思是说,现代人越来越多的依赖媒体获知信息、知晓周围的变化。人们常常感知到的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媒体所构建的另一个世界。媒体成为我们对周围事务作出判断和反应的非常主要的一个渠道,对大众肩负著客观报道的责任。大众也一般对媒体的信任度较高。然而,你想过没有,如果媒体评判的标准本身就错了呢?如果媒体为了自己的利益,罔顾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把假的说成真的,把真的说成假的,怎么办?
耶稣说"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可是,看看吧,有多少媒体是这样做的呢?且不说那些完全拜倒在金钱和利益的媒体,即使很多秉持客观报道的媒体,也常常因为不是从上帝的真理出发,抱著人本主义的想法去报道,难免沦为撒旦的工具。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人成虎"。一个人说错了,你不相信,可是如果三个人都这样说,你难免动摇。现在的媒体也是常常不坚守真理,虚假新闻、黄色新闻、误导性新闻层出不穷。可以说,我们的弟兄姐妹们每天处在充满毒汁一样的环境中,稍微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刷新网页……形形色色不符合真理的信息都会涌出来,危害我们的信仰。
不仅仅是《犹大福音》,之前已经发生过这种虚假的世俗媒体令信徒跌倒、令主名受损的事情。记得《达文西密码》出来时,坊间也是沸沸扬扬,有根基浅的信徒说:"原来教会这么腐败,我怎么还敢相信呢?"到了同性恋电影《断背山》时,媒体亦炒作"伟大的爱情电影",有位基督徒带了未信的朋友去看,没有想到里面丝毫看不到爱情,反而充满了情欲与背叛。这位朋友说:"没有想到基督徒还看这种电影!"
以赛亚书5章20节里面,先知呼喊说,"祸哉!那些称恶为善、称善为恶,以暗为光、以光为暗,以苦为甜、以甜为苦的人。" 看看现在的媒体,不就是已经成为神所厌恶的对象了吗?
主教导说"你们是世上的光","你们那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教会拥有真理的道,要看到撒但利用媒体迷惑百姓的伎俩,有责任去改变媒体,去告诉他们真理的标准,帮助媒体分别什么才是正确的信息,更要充分利用媒体去传扬真善美圣的信息。
进一步说,教会更要去用真理构建真正的媒体,真正做到"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成为真正公义的媒体,成为神的口,教导更多被世俗媒体弄得东倒西歪的百姓。
-
2025全球守望名单:3.8亿基督徒遭逼迫 北韩踞首位
监察全球宗教自由机构"敞开的门"(Open Doors)公布2025年《全球守望名单》(World Watch List),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超过3.8亿基督徒因信仰而遭受甚高或极高的逼迫,其中中亚和非洲国家高居前10位。
-
信仰与中国文化论坛:"儒家君子"与"基督信徒"的跨界对谈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 (LIF)5月3日在香港举行。其中信仰与中国文化论坛上半场次的会议以"君子与信徒"为主题,聚焦于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理想"与基督信仰中的"信徒典范",旨在通过深度的跨文化对话,探寻这两种源远流长的人格理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
从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国传道人:"我在日本『织帐篷』,也在等复兴"
基督日报采访了一位现居日本大阪的80后中国传道人蒋道,了解他为何从信仰"饱和"的温州走出去,又如何在宗教冷淡的日本坚持宣教异像。
-
白烟升起!新教宗良十四世上任 将领导全球14亿天主教徒
冒白烟了!白烟于罗马时间5月8日晚6点07分从西斯汀圣堂烟囱升起,名号为"良十四世"、69岁的美国籍枢机主教罗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当选为天主教会第267任教宗,他将领导全球14亿罗马天主教徒。
-
《尼西亚信经》历史探讨:界限与包容 1700年后的信仰坚守与教会反思
今年适逢尼西亚大公会议1700周年,香港崇基神学院推出三辑神学对话视频,主题为"我们眼中的《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全称为"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历经325年尼西亚会议与381年君士坦丁堡会议两次重要会议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