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同性婚姻引起的關注與行動,如警鐘般敲醒了很多人的社會良知,婚姻這個作為穩定社會的基石已經搖搖欲墜!
事實上,早在同性婚姻「上市」甚至叫價甚囂麈之前,婚姻的指數已頻頻下跌,走勢疲弱,令「投資者」缺乏信心。
婚姻早已失去其神聖的地位和社會的弁遄A變成只是個人用來滿足自己,使自己快樂的工具。婚姻因而成了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甚至只是個人的隱私,就好像合夥做生意一樣,要合要散,要重組要合併干卿底事?然而,婚姻若只是兩個人或一個人的事,且最終目的是要使自己快樂,那麼異性、同性、雙性、或甚麼性就的確沒多大差別了。
問題是,婚姻從來就不只是兩個人的事!
婚姻是神聖之約
婚姻是神聖之約,不但是男女兩個人之間的約,也是與造物主之間的約,親子之間的約,小家庭與家族,甚至與教會、社會羣體之間的約。那裡有關係,那裡就有約;那裡有約,那裡就有愛與責任。婚姻既從神而來,而家庭也需要親族、友人、社會的支持;就必須在這各種的關係中互相貢獻、互相負責。
婚姻不單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也同時是神與人之間的約。神設立的婚姻是一男一女(創一18-25)、一生一世(太十九3-9),一夫一妻(瑪二15-16)、目的是要人得虔誠的後裔(瑪二15)。神最初造人,給人家庭與文化的使命,甚至單身的人也當向人類大家庭作出貢獻。婚姻的設計師既是神,違背這設計的個人必受損,社會也必受牽連。
婚姻不單不只是兩個人的事,也同時是公眾的事!人類社會的繁衍與未來幸福的指標有賴於健康的婚姻、健康的家庭,可惜現代婚姻已病入膏肓。
就説同居吧。根據美國人口統計局2000年調查,由1960年至 2000年未婚同居的男女增加了一千倍。目前第一次婚姻的家庭,超過一半以上是以同居方式開始。而同居的「家庭」中,近40%有稚齡兒女同住。
帶來的社會問題
四、五十年前,未婚同居還不普遍,有人辯護説這是個人的選擇,對社會又無害,何必幹預。但數十年下來,同居風氣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比比皆是。首先,準備結婚的男女對家庭的承擔愈來愈少,也愈來愈不負責。以同居作為試婚,結婚後的成必v很低,最終常以離婚結束。有資料顯示婚前同居的人婚後離婚的可能性很高。因婚姻不穩定或解散而引起的個人情緒、人際、社會問題自不待言。
最嚴重的是下一代所蒙受的損失與傷害:例如缺乏雙親的家庭能提供的愛、安全與保障甚少;單親(通常是母親)經濟的貧乏影響兒女的教育與成長,也加增了少年罪犯的案例,及青少年的嚴重情緒問題。而政府社會福利金的開支大大膨脹更不在話下了。
釵h資料顯示最有利孩童成長的因素是一個有父有母、穩定和諧的家庭。當男女不能或不願挑起父母的責任,政府就要介入,要求父母作出某種程度的承擔,如贍養費、撫養權;或作次好的安排,如住在兒童之家等。但對青少年人來説,沒有任何的安排能取代父母共在及共同撫養的親情。
婚姻穩固經濟穩定
健康的婚姻能提高社會質素,給成年人機會培養個人的靈性與品格,增進捨己的精神和責任心,更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學習更成熟地處理情緒與人際問題。穩定的家庭生活有助成年人在職場發揮更大的潛力,作出更大的貢獻。
家庭的責任也能督促男女打好經濟基礎,努力經營事業,儲蓄、保險、及作好各樣有利於家庭福利的經濟安排。有一項調查指出在退休人士當中,在婚人士的經濟狀況比其他種類的家庭高出一倍。由於財富的累積需要時間,婚姻耐久的家庭經濟狀況也最穩定。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社會學家於1992年作了一項退休人士調查,發現那些在婚姻旋轉門進進出出的人士,到了退休年齡,其經濟實力比那些婚姻穩固的人士低出63%。這些資料説明婚姻狀況與個人及社會的經濟穩定也是息息相關的。
婚姻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嗎?
獲準轉載自美國中信2005年4月號
-
《重審基督》作者史特博新書拆解瀕死個案 引證天堂存在
著名基督教作家的史特博(Lee Strobel)出版新書,以全新視角剖析瀕死經歷、神秘夢境等現象,作為不同宗教背景人士及基督教懷疑論者接觸基督教信仰的一個窗口。
-
劉彤牧師證道中剖析基督徒的「瑪利亞情結」與「馬大困境」
劉彤牧師在證道中剖析教會中常見的兩大信仰困境——「瑪利亞情結」(過度追求屬靈表象,輕忽實際行動)與「馬大困境」(忙於事工卻失去喜樂)。他強調,信徒應明白神的呼召、發掘聖靈恩賜,並在「熱情與世界需要相遇」的地界上忠心服事。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堅定支持羣體
皮尤研究週一(4月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執政表現。皮尤宗教與公共生活項目研究員奇普·羅託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項議題的支持率上顯著突出,該羣體絕大多數認可現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聯盟聯合推出眾多華人機構響應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將於明日五一勞動節首次啟動,在全球50多個城市同時舉行,以祈禱和慶祝活動在職場中點燃信仰。
-
台灣牧師吳惠蘭呼籲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領袖及華語教會羣體
在近日於巴拿馬舉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基督領袖會議)上,來自台灣的吳惠蘭牧師作為全球宣教領導層中的年輕聲音,為大會帶來嶄新視角。她呼籲全球宣教運動的未來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輕一代及華語教會羣體。